圖/i.gunawan
文/社會住宅推動聯盟
回顧2015年,高房價依舊是民怨之首,房市、租屋、社會住宅、軍宅、炒地、弱勢居住等成為熱門新聞話題,反映全民對於居住改革的高度期盼。今年又恰逢兩次大選期間(縣市首長選舉、總統立委選舉),無論是縣市首長當選人是否落實競選政見,還是總統與立委選舉候選人的相關言行和政見,居住議題都受到廣泛注目。
「居住」在台灣常被簡化為「房市」議題,甚至是窄化成房地產「成交量」和「交易價格」的高低。巢運從台灣居住改革的角度,還原居住議題的多元向度,按照(1)重要性、(2)後續影響層面、(3)輿論關注,評選出2015年中十大關鍵事件。第一名到第十名依序是:
- 「房地合一稅制」通過,奢侈稅同時退場
- 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修正案通過
- 住宅政策成為藍綠總統候選人交鋒重點
- 房價所得比仍居高不下
- 王如玄軍宅引發爭議
- 土地公告地價調漲
- 央行買房限貸鬆綁與降息半碼
- 張淑晶惡房東租賃糾紛事件
- 北市捷運聯開宅招租爭議
- 浮洲合宜宅工程品質爭議
房地產法制改革:「房地合一稅制」領頭,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亦通過修正案
「房地合一稅制」(法案正式名稱為「『所得稅法』及『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部分修正條文」)立院於6月5日三讀通過,除將房屋、土地利得合併課徵所得稅,更是跨出不動產「實價課稅」的第一步,對於我國長年嚴重偏離實價的稅制,具有一定的改革意義。
同樣是讓住宅回歸到合理使用的法制改革,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修正案則是在未排入委員會審查,終在年底前讓錯誤多年的法令得到矯正,限縮農舍興建、移轉資格,非農民不得興建及承受農舍。
上述兩個修正案推動過程幾歷波折,更有修法未竟之處,可能影響明年二法實施後的改革成效,未來仍需持續推動修法以臻完備。
房價所得比居高不下,總統候選人住宅政見與炒作紀錄成為選舉焦點
4月,CNN報導台北市房價所得比全球第一,房價多年狂飆、民眾薪資凍漲是房價所得比屢創新高的主因。儘管今年房市泡沫瀕臨破滅,房價出現反轉,不過從今年Q2的房價負擔能力指標來看,雙北的房價所得比尚未有明顯回落。加上部分政策試圖支撐房價(例如央行放寬房貸限制),短期內房價所得比不易有顯著變化。
國人因將購屋視作主要的居住選項,會對購屋負擔相關指標的變動格外敏感。居高不下的房價,國人的相對剝奪感不斷擴大,住宅政策卻是漏洞百出,應是王如玄買賣軍宅備受爭議的深層原因。該次事件中,輿論焦點除了放在當事人的品格與道德問題,同時也藉機重新審視過去的住宅政策,例如台灣極度低廉的不動產交易與持有稅負,是炒作氾濫成災的主因。
反觀兩大黨,不知是否不願觸及既得利益,只願膠著於對方紀錄的「揭弊vs.反揭弊」攻防戰。政黨候選人是否願意正視制度缺陷,提出相關改革方案,還賴全民共同敦促。
從合宜住宅到社會住宅:新舊住宅補貼模式的正面交鋒
這兩年合宜住宅接連爆發重大弊案,從官商勾結、工程品質,到人頭戶,合宜住宅其實是在重蹈過去國宅的覆轍。儘管「購屋式」住宅補貼的問題叢生,政府仍偏好出售方式的「一次性補貼」,目前正在規劃變奏版的合宜宅:青年生活宅。
相較於購屋式補貼,台灣長年忽略社會住宅與租金補貼等租屋式補貼。直到今年各地方政府為落實選舉政見,各自啟動社會住宅的興辦計畫,社會住宅終於成為全國重視的政策選項。其中台北市作為社會住宅(公共住宅)建設的先行者,市府政策的成敗(如聯開宅)更是備受矚目。
除了社會住宅,政府在租屋政策上同樣毫無建樹,放任租屋市場淪為黑市,房東房客都只能自求多福。上半年爆發張淑晶惡房東租賃糾紛事件,僅是租屋黑市的冰山一角浮上水面,相關部會雖開始嘗試「補破網」,改革步伐依舊蹣跚。
綜觀2015年十大居住新聞,既反映國人日趨惡劣的居住處境,亦突顯國人對居住改革的殷切盼望。巢運呼籲政府不要再漠視居住議題、掩飾居住問題的嚴重性,應全面展開「保障居住人權與福祉」、「完善資訊與市場管理」、「改革房地產持有税」、「發展租屋供給與法令」,以及「健全行政組織與財源」等五大居住政策改革,民怨方有真正緩解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