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蔭聰(香港獨立媒體網創辦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大約2008年左右,「獨立媒體(香港)」第一次編輯及出版介紹華人社會的獨立媒體,出版了《草根不盡》,幾年後,我們再籌組出版《草根起義》。其實,單憑著林藹雲與我的綿力,是不可能完成的,過程中全賴眾多研究以至經營獨立媒體的區內朋友,其中有幾位甚至與他們發展較深入的合作及交流,而管中祥教授便是其中一位。而更幸運的是,在我們有點無以為繼下,他願意把這個想法延續下去,成了這本難得作品。
回過頭來看,我們誤打誤撞,預視了一個新興領域,甚至可以說是一股政治力量。然而,我們當初歸之為「獨立媒體」的對象及其發展,卻日益越出原來的定義及想像。事實上,這個現象一開始時我們便注意了,愈來愈多的媒體其「獨立性」愈來愈複雜,按任何標準都難以說明清楚,例如,有跟商業模式混合的(例如香港近年興起眾多的網媒),有跟政治組織緊密聯繫的(如澳門的愛瞞日報),即使非營利的也有眾多不容易歸類的財政來源(例如台灣的上下游有一個小農產品網絡雜貨舖)。姑且可以稱之為另類,但它們與主流媒體的關係,也不是「獨立」二字可以概括,例如台灣的《蘋果日報》也與台灣好幾家獨立網絡媒體合作。而更複雜的是,有些具有獨立媒體性格或功能的實踐,根本難以用昔日媒體機構來理解,例如,中國大陸由於中共黨政機關嚴密監控媒體,愈來愈難以獨立於政府的身份辦媒體,許多個人以「自媒體」形成,利用各種社交媒體如微訊微博等,登記公眾號與平台,而且經常被刪,又努力重生,生生不息,把「媒體」二字還原為最基本的意義——中介。
因此,稱之為獨立媒體也好,或另類媒體也好,這些新興力量所構成的社會關係,以至政治參與,也許才是我們最值得注意的。例如,在公民社會及自由民主制度相對齊全的台灣,有較多從新聞專業轉化出來的公民媒體或獨立媒體,以非黨派非營利的公民組織現身,甚至有些得到公部門的支持。然而,其他地方,這些媒體的冒現,其實與當地的反對政治運動密不可分,無論是我熟悉的香港,或是近年反對政治足以挑戰威權的執政黨的馬來西亞,又或者是昔日政治氣氛相對平靜的澳門,亦是如此。至於台灣,太陽花運動當然是新興媒體的推力,而中國大陸發展成原子化、彈性及脆弱旳自媒體,亦跟整個中國大陸的政治環境變化有關。因此,與其說本書幾位作者在介紹獨立媒體的發展,倒不如說是透過媒體的發展去講述這幾個社會近年的政治變動。
值得一提的是,跟媒體相關的政治變動,有一個面向不能不談,而這本文集的文章偶有碰到,卻沒有更深入討論。過往,提起獨立或另類媒體,人們總想起那些左翼及反對派的媒體,具有強烈的異見性質,總是認為是推動民主化,或朝著更深層的民主改革推進。然而,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仇恨言論、排外情緒或種族主義,以至部份新右翼團體亦借助這股風潮而起,包括新興的亞洲民主國家,又或者是尚在民主化艱難前進的地區,亦看到這個現象。我比較熟悉的有香港的右翼本主義,或中國大陸親官方的網絡民族主義,也許,日後這個計劃能更多地介紹及討論這個議題。
不同地方的政治變動,有著相異的軌跡及脈絡,因此,看著這些文章,可能會令讀者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好像看著幾個互不連繫的星球生態。然而,這並非事實,它們之間有不少人際互動,互相學習的可能,只是,更具體的比較及連結,促進跨地的認識及實踐,可能難以用一本文集來完成。正如以往出版一樣,期待這本書只是一個開端,能開出往後更多的合作與互動。
更多關於《光影游擊最前線:華人獨立媒體觀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