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管中祥
2008年,和葉蔭聰、林靄雲在「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和平東路辦公室第一次見面,那裡也是「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第一個辦公室。聰頭說,希望能找馬來西亞、台灣、中國、香港的朋友合寫一本《中文獨立媒體年報》。
我沒有太多考慮就答應了。一方面和自己的研究興趣及社會參與有關,另一方面,近年來華人傳播史一直缺乏有系統的整理,另類/獨立媒體這類「刺客列傳」的鄉野歷史,更少受到關注。
因為這個機會,那年年底,「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邀請了幾位作者在台北及嘉義中正大學舉辦研討會,之後,在「獨立媒體(香港)」的召集下,陸續出版了《草根不盡 — 華 語地區獨立媒體年報 2008/09》 (2009)、《草根起義:從虛擬到真實》(2011)。這兩本書紀錄華人地區另類發展的歷史及行動,也建立了華人另類媒體工作者知識與經驗交流的知識平台。不過,出版距今已近五年,亞洲華人地區政治社會與媒體生態亦有所改變,在「浩然基金會」的支持下,「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接力出版《光影游擊最前線—華人獨立媒體觀察》,是華人另類/獨立系列書籍的第三本。
雖然這本書把這些「非主流」的媒體稱為「獨立媒體」,這也是華人地區對於許多新興媒體的普遍稱呼,但我比較偏好以「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來強調與期待這類媒體應有的獨立與進步性,因為,「獨立」本來就是新聞媒體存在的基本要件,其實沒什麼好誇口的。
「另類」(alterntive)有另一種選擇的意思,但若只是這樣,「另類媒體」也不過只是一般市場區隔的概念,並沒有什麼了不起。除了獨立、另種選擇,「另類媒體」更該具有挑戰,甚至改造社會的基進性,並且站在主流媒體所依恃的政商權力的對立面,提供另一套社會思維與行動。
另類媒體也強調「媒體行動主義(media activism)」,他們會有自己的立場,不會以主流社會的新聞專業主義作為工作的依歸,因為,傳統新聞專業主義往往鞏固了既有的價值與政體,限制了人們對世界的理解,與另類媒體所要求的社會改革目的未必相容。另類媒體工作者是社會運動的一分子,和其他投入社會運動的人具有同樣的位置,並非只是單純旁觀的報導者或紀錄者,相反的,另類媒體/另類媒體工作者是報導者,也是「行動者」。
但這並不是指另類媒體擁有「腳踏兩條船」的雙重身份,在抗爭現場一下子是抗爭者、一會兒又是報導者,佔盡好處,卻逃避責任。這樣作不但有違作為報導者應有的份際,更是對自己、對媒體、對運動的公信力造成永久傷害。
這裡所說的「行動」是指,另類媒體的存在就該是「社會運動」,他要翻轉及挑戰的,不只是提供異議性的內容,促成社會行動,另類媒體本身就是媒體改革運動,從內容到組織,都要改變資本主義的運作模式,以及傳統媒體專業主義的主流價值。
另類媒體是要站在主流價值與政體的對立面,透過報導、論辯、行動促成公共討論與社會改革;在組織運作上,不同於中央集權、科層分工的主流媒體,強調內部民主、平行對等、共享共決的組織型態,甚至盡可能降低內部薪資的差異;在財政上,資金來源多樣化、公開透明,公眾集資為主要收入來源,不依賴少數股東及廣告,「獲利」不為股東所有,而是投入勞動生產的必要支出。換句話說,另類媒體不只是其內容是否關切弱勢發聲或具進步性,並要強調財政獨立、運作公開、內部民主、資源共享等價值,本身就是社會改變、文化發展和民主化的重要機制。不但要提供另類的批判之聲,更是要建立有別主流媒體運作方式的另類範例。也就是要挑戰來來自國家及資本的媒體壟斷,塑造一個在社會、文化及經濟上更公平的整體環境,並讓公眾不再只是傳媒市場框架下的消費者,而是具有行動力量的主體。
上述對於「另類媒體」的定義及期待似乎過於理想與嚴苛,一方面每個地區的政經結構與媒 體生態大不相同,有些地方,媒體只要能夠「獨立」恐怕就已相當「另類」,甚至在某些情況必須和政治反對力量及資本同盟,無法用相同標準看待不同地區的發展。另一方面,非主流媒體的形態十分豐富,不同地區的養份與困境也會發展出不同形態的「另類」或「獨立」媒體,特別是網際網路普及後,不僅讓「另類」/「獨立」媒體在網路的發展更為多樣,網路本身也成了重要的社會動員基地。
網際網路的普及讓傳播公民權的落實有了較大的空間,也成了公民新聞、獨立報導的土壤。同樣的,網際網路也讓具批判性的另類媒體找到了實踐的重要渠道,不論這些團體其目的是在於社區培力、報導公民新聞、推動社會改革、批判資本主義,甚至採取對抗行動,也不論其生產的內容是文字、影像、甚至是表演藝術,有趣的是,網際網路幾乎成了共同的傳播管道。當另類媒體與網際網路結盟,不但使社會的進步,更便於在人民的互動形式與參與中構成,也對商業媒體的單向流動特質,扮演著對抗性的力量。
特別是對向來資源貧乏的社會運動行動者來說,網路除了可以快速推廣理念,也作為組織者連繫與溝通中介,並且召喚公眾行動。因而,網路不再只是傳統中規中矩、理性討論的公共領域,更像游擊戰扮演著突襲、動員、顛覆,甚至是革命的關鍵角色。
1994年墨西哥薩帕塔(Zapatistas)游擊隊反軍事鎮壓,成了網路動員政治革命的先驅,1999 年西雅圖的「反全球化」行動,更聚集了數十、上百萬各式各樣反對派群眾,不只在網上聲援 ,更親臨現場。而北非和中東等地的 「茉莉花革命」,也挑戰了這些國家既有政治權力與體制。當然,這樣的力量,也在亞洲不同華人國家或地區同步展現。
最近幾年,不同地區的地華人社會公民運動紛紛再起,在主流媒體日益資本化、去政治化的今日,網際網路、社群媒體、獨立/另類媒體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補充了主流媒體的不足,理解社運動的重要媒介,並能動員群眾公共參與,引導議題,改變社會,甚至是許多人平日最主要的閱讀媒材。不過,因政經環境及媒體生態的差異,不同地區的獨立/另類媒體也發展出不同形貌、動能、限制與問題。
這些新的趨勢,需要進一步的紀錄、整理、分析,探究與反思。於是,「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邀請了不同地區關切華人另類/獨立媒體發展的經營者、學者,甚至是行動者:莊迪彭(馬來西亞)、梁家權(香港)、方可成(中國)、王曉晞(澳門)、管中祥(台灣)共同完成《光影游擊最前線—華人獨立媒體觀察》這本書,不但紀錄、分享不同華人地區另類/獨立媒體的運作、發展、困境與突圍,也試圖補足華人新聞傳播史上嚴重被忽略的一頁。
這本書的完成必須感謝「浩然基金會」的支持,因為出版一本書對依賴公眾捐款維持運作的「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莊迪彭、王曉晞、方可成、梁家權、葉蔭聰、羅世宏等人參與寫作,是這本書能夠出版的最重要基礎。當然,更要感謝的是,「獨立媒體(香港)」6年前擔起這系列書籍的先聲,也讓我們有機會接力下去,讓異議持續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