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恐攻的艾菲爾鐵塔,拍攝者是 Perry Tak。
文/夜書
導火線
在2015年難民危機後專家就強烈警告恐怖攻擊會在德國發生,但沒有想到又發生在法國,成為2015年法國第二次遭受恐佈攻擊(第一次詳見2015年查理周刊總部槍擊案事件整理)。
事件經過
(以下時間為歐洲中部時間,UTC+1)
時間 | 事件 |
---|---|
2015 年 11 月 13 日 21:20 | 法蘭西體育場發生自殺炸彈爆炸,法國總統法蘭索瓦·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在得知後立即從現場離開。在接下來的一小時內又發生二次爆炸。 |
21:25 | 距體育場南方六公里遠的畢查街發生第一起槍擊,之後槍手駕車逃逸。 |
21:32 | 國王噴泉街接續受槍擊,是第二起遭槍擊的餐館,離第一起只差幾百公尺。 |
21:36 | 隔第二起一公里遠的夏洪街餐廳遭槍擊,槍手駕車逃逸。 |
21:40 | 一名嫌犯在伏爾泰大道餐館引爆身上炸彈身亡,這起事件離夏洪街比較接近。 |
21:40 | 四名槍手衝進離國王噴泉街幾條街的巴塔克蘭劇院,掃射正在聽搖滾樂的觀眾。二十分鐘後槍手挾持劇院,與警方對峙。隔日 00:15 警方開始攻堅,至 00:58 結束,四名槍手其中三人引爆身上炸彈,一人被擊斃。這場挾持造成大量的死傷, |
2015 年 11 月 18 日 | 法國警方在凌晨突擊據稱恐怖份子的住所,至中午結束。截至當日為止,七名兇嫌在 13 日死亡,而主嫌則在 18 日被擊斃,而還有一名身份不詳的兇嫌在逃。 |
解釋
1. 為什麼又是法國?
槍擊一發生的時候輿論把矛頭指向難民,但隨著警方調查才發現有資料的嫌犯幾乎都是法國人。在相關的分析指出即便在「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還是有很明顯的種族歧視,而身為歐洲穆斯林最多的國家,要作到不歧視真的很困難。
2. 美國的態度又是什麼?
美國很早就嚴重警告歐洲國家伊斯蘭國的威脅,骨子裡就是希望歐洲可以多出兵力進行攻擊。如今憾事己經發生,除了還是希望歐洲可以多出兵攻打伊斯蘭國,也很難做到其他幫助。
3. 對德國有什麼影響?
在事件發生前就有為數不小的反移民示威,安格拉·多羅特婭·梅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也因為人數實在太多而限制移民人數,但為時己晚,民調直跌掉 20%。其實在難民危機後時代雜誌就多次警告恐攻在德國的後座力,但梅克爾還是不想改變對難民的政策。短期內德國沒有重大的選舉,要觀察的指標是後續民意走向,因為如果連德國對難民都放棄的話,那難民在歐洲就只能留在歐洲南方的國家了。
4. 對法國的政治有什麼影響?
這直接造成反難民的勢力掘起。值得一提法國在 2015 年 12 月 06 日第一輪大區選舉中,長期反難民的極保守派獲得近 28% 的選票,是所有政黨得票最高的,直逼其他溫和保守派的總和,顯示選民對難民所產生的憂慮。但這些大區沒有一個得票率有過半,所以都進到二輪投票。在第二輪投票逆轉,極保守派反而一席都沒有拿到。經過分析後,發現一部份原本支持極保守派的改投溫和保守派,甚至有些地區還配票,原本是投執政黨的也改投給溫和保守派,就是不給極保守派票。選舉結果讓歐洲捏了一把冷汗,原本擔心會變天的法國最後還是沒有讓極保守派上場。法國會漸漸偏向保守是很正常的,因為總統歐蘭德作得實在不好,但歐洲總是希望不要傾向太快。
5. 國際對伊斯蘭國的態度會什麼轉變?
歐洲開始加強對伊斯蘭國打擊的力道,至少歐蘭德短期要作表面工夫給法國國民看。問題的徵節點在於各國對伊斯蘭國的態度非常消極,現在只能期待法國襲擊事件會改變國際對伊斯蘭國的態度。
6. 各界如何稱呼伊斯蘭國?
為了避免直接稱這個組織為「國家」,各方開始尋找並使用不同的詞彙來描述伊斯蘭國。一開始成立初期稱呼自己為「ISIL」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後來壯大後改成「ISIS」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但這些名詞都太繁複了,他們希望可以簡化成「IS」(The Islamic State,伊斯蘭國),但這個名詞引起旁邊國家的反感,所以很少人承認和使用。在巴黎恐攻後政要們開始找其他不會美化的詞,像是「Jihadi」(聖戰士)這種有暗示這些人己經瘋了的字眼,這個字希拉蕊·羅登·柯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就有在使用,或是「Daesh」(伊拉克伊斯蘭國的阿拉伯語縮寫)這在阿拉伯語中有「踩踏」貶義的意思。
7. 為何大家對伊斯蘭國這麼消極?
美國的部份在之前的文章就提過了,這邊不再贅述。歐洲的部份中屬法國最積極,但還是只有派出有限度的兵力攻擊伊斯蘭國,更別提關鍵的地面部隊了。原因是歐洲的氛圍不是很想要打戰,另一方面歐洲一直認為那是伊斯蘭世界和美國之間的問題,多少順從伊斯蘭國的警告。而伊斯蘭世界的國家都有自己的盤算,各方都認為沒有必要完全根除伊斯蘭國。就這樣,伊斯蘭國得以到現在的規模。
8. 法國民眾喪失了什麼?
這次恐攻讓法國民眾喪失很多自由。原本法國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但在恐攻的陰影下民眾允許警方擴大執法,像是隨機攔下盤查,這是在之前不可能被允許的。這樣的情形持續到 2016 新年,尤其是邊境,法國的警方更是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份子,甚至引發數起執法過當的爭議。
9. 國際社會對難民的態度有什麼改變?
呈現拉距戰。德國多少因為民意不願意再收容更多難民,對外宣稱的理由是容量己滿。美國眾議院在 2015 年 11 月 19 日通過暫停接收敍利亞難民,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川普(Donald John Trump)更是在 12 月提出「在我們能夠弄清楚事情之前,全面禁止穆斯林入境」,頓時引來美國的媒體圍剿。現在冬季所有路線都不易行走,所以問題看起趨緩,到了春季難民難民預期會蜂擁而至,到時候問題才會再浮現。
10. 伊斯蘭國接下如何消長?
在巴黎恐攻後歐洲加強打擊伊斯蘭國的力道,也同時呼籲國際社會參與。結果在土耳其擦槍走火導致俄羅斯的戰機遭擊落,詳見2015年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鬥機事件整理。在加強空襲後伊斯蘭國勢力有減弱,在很多地方都失去控制權,2015 年底前收復年中失守的拉馬迪,目前朝摩蘇爾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