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蔡英文的當選會削弱公民力量嗎?

圖 / 江欣怡

文 / 管中祥

2016年選舉結果並不讓人意外,國民黨輸三百萬看也合理,只是朱立倫的敗選談話,是我聽過最沒內容的一次。激動口吻說著:對不起、作不好,要在谷底紮根,要能浴火重生,但在空洞的敗選宣言裡完全聽不出國民黨反省了什麼?未來要作什麼?他們支持者又如何能夠重燃希望?

國民黨敗選的因素當然很多,但如果只把問題推給「反中」、推給周子瑜,而不知道到更大的原因是經濟政策上向財團傾斜、決策黑箱、青年失業、土地正義、環境保護、勞工權益等更深層的結構問題,國民黨將可能從此一厥不振。

國民黨應該好好作個在野黨,走入底層,而非派系,傾聽人民的聲音,事實上,2000年國民黨大敗時曾多次找社運團體幫黨國青年上課,希望重新認識社會,但只是暫時的妝扮,最後無疾而終。

民進黨贏了,一樣是689萬,比蔡英文上次選總統多了80幾萬,雖然票數成長不多,但仍然狠狠打了國親一巴掌。

民進黨的勝利當然和蔡英文的形像和努力有關,但更大原因,恐怕是建立在馬英九的無能,以及對國民黨的高度傾中的焦慮,人民用選票教訓國民黨,並送了一個台灣主權不容侵犯的明確信號給中國政府。

兩岸關係到底該怎麼走,蔡英文除了跟著國民黨一起喊:「維持現狀」,但似乎看不到明確的陳述,和馬政府真有多大不同,也必需進一步觀察。不過,除了主權宣示,民進黨會讓台灣變得更好嗎?

蔡英文曾說前英國首相柴契爾是她的政治典範,而柴契爾和雷根一樣,都是使全球政治與經濟走向新自由主義的重要角色,蔡英文曾在臉書表示,「柴契爾主義」的經濟信條:自由經濟和個人自由是相互依靠的元素,而只有信守個人責任和辛勤工作才是讓國家興盛之道,並且自由市場的民主絕不屈服於侵略。蔡也說,然而,同樣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就在當年帶領著傳統保守政黨雷厲風行的執行各項改革政策時,缺乏對弱勢者的保障,造成英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弱勢者的處境更為困難。

雖然,小英似乎理解「柴契爾主義」的問題所在,但面對企業主時,仍然脫口說出:台灣的勞工放假太多,而對於國民黨政府目前刪減國定假日的政策,也看不到民進黨有任何積極反對的行動。若再進一步檢視蔡英文的勞動政策,更會發現是一樣是趨向「維持現狀」。

例如,蔡英文在2012年總統大選時主張:政府機關應限制使用派遣勞工,並且必須檢討目前過度使用派遣勞工的情況,但派遣勞動的現象並且在民進黨執政的縣市減少。相反的,在今年的政見裡,不但沒說要限制派遣,反而只是模糊地說出:漸進減少公部門使用派遣勞工。

「柴契爾主義」不但在經濟上走向私有化政策,降低政府管制,大幅社會福利支出及勞工的保障,並且積極加入區域及全球性的經濟組織。

蔡英文當然會繼續走向國民黨及扁政府這二十年共同打造的台灣自由貿易之路,也會積極加入TPP,甚至可能簽訂服貿、貨貿。但她並不是完全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至少在民進黨不分區的安全名單中提名了農業、勞工、社福、公平貿易的各界入士,但這些過去在社會基層堅持理念,努力不懈的朋友,進入體制,在民進黨的產經走向及黨意的限制下,能有多大的發揮空間,實在令人擔憂。

當然,國會還有反對黨可以監督,只是對社會陌生的國民黨、親民黨如何能監督?新興政黨時代力量在選前與民進黨越來越近,受惠不少,甚至被認為是民進黨側翼,要如何才能有監督的能量?而相對左翼,來自社會第一線的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這次選舉全軍覆沒,也只能作個國會之外的反對黨。

再把時間往前推,2000年民進黨執政時,延攬不少社運人士入朝當官或擔任各樣的諮詢委員,當時不少社運團體一度對民進黨充滿希望,但逐漸發現民進黨背離理想,才大夢乍醒,又重新集結,然而,社會力量卻已削弱大半。

蔡英文的當選會削弱公民力量嗎?殷鑑不遠,同志仍需努力。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