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教育

【投書】教育改革何處去?-對2016新政府教育策略的簡要評析與研判

圖 / 陳淑敏

文/李重志(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研究員)

誠如2016總統當選選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女士所言:總統大選勝利之後,「改革的第一哩路已經開始」。競選期間,所有的政策都將被一一核實、檢視。在最受一般媒體青睞的經濟政策之外,與最多人息息相關的當是教育政策。到底新的政府有沒有辦法解決所謂「十二年國教亂象」、「私校倒閉」等爭議與危機?有沒有辦法為馬政府留下的教育困局提出解方?到底新的執政黨將把台灣的教育帶向何處?讓我們在其競選期間提出的教育政策中加以分析、研判。

研判未來教育政策改革方向的材料除了「蔡英文教育政策記者會發言全文稿」、「蔡英文2016總統大選教育政策之國民教育高等教育兩份政策規劃書」這三份主要文件之外,一併納入一場在台中,關於「個人教育儲蓄發展帳戶」之演講稿(2015.10.4)。 整體言之,民進黨教育政策值得期待,相較上次大選,民進黨的教育政策圖像與指向,更加清晰。而就內容言之,高教技職政策又勝於國教部分,甚有令人振奮之主張。

然而就細部言之,雖仍有一些主張仍似可聞到些許民間團體向來天真見解,例如大學入學改革策略;高教改革策略仍失之於空泛;在國教部分,仍舊有民團向來術語「均優高中」。但瑕不掩瑜,國教改革更鎖定學生實際所學能力,高教改革側重在技職教育,這都是正確且急迫的。以下分別討論。

首先,國民教育部分。民進黨將改革的方向對準此階段教育之癥結:「如何幫助老師、提昇教學現場品質?」這其實與2000年時首次執政氛圍大相逕庭。為當時民間教育改革熱潮正勝,許多教改團體將矛頭對準第一線的中小學現場,只史第一線的教師倍感壓力,家長與老師之間時有齟齬。而時16年後的今天,再次執政的民進黨不再持「民間」立場與對教育體制針鋒相對。這樣的態度對教育改革的執行,多有助益。

然而,並不意味著民進黨擬定教育政策時,完全沒有民間團體的影響。例如關於十二年國教推行爭議的判定,蔡英文在記者會中的發言:「倉促上路的十二年國教,之所以難以成功,就是因為沒有『高中職均優化』當基礎,也無法破除『只有進好學校,才能得到好教育』的迷思。」這顯見是民間團體向來的說詞。

我們認為,對國民黨推動十二年國教所引起的紛擾,以這樣的認定,是有爭議的,這其實是一種不願面對大眾心態的「諉辭」。國民黨以「均優化」為十二年國教執行策略。但,「均優的高中」是天邊彩霞般的詩意語言,訴諸於個人主觀感受,莫非要等到所優高中都如建中、北一女才能達成推動十二年國教?民進黨的新政府不應當落入同樣的戰略窘局中。目前,推動十二年國教核心癥結是:「如何升學?」而學校的在學生心中的「聲望障壁」是既成的,必須因勢利導,我們認為:目前可行的對策是「保障就近分發入學,自願遠距考試升學」,解決回歸就近、均等的國教本質。台大社會系林國明教授曾為文詳論,請參見該文以及對筆者針對林教授分析的延伸討論。

其次,對於馬政府時代引起劇烈抗爭的課綱爭議部分,民進黨採取較為審慎的態度,繞開了「中國化與否」的主爭議,而就課綱制定程序提出堅守程序正當性的立場。競選策略並不全然以教育政策的立場擬定,當由實務上的選舉考量。既然競選政策在此選擇不提實質內容,我們只能在日後再加以檢視。但在此間,民進黨提出關於「培育成熟公民」的主張,亦包含了近幾年社會對下一代台灣意識與公民意識養成的期待,乃至配合其他領域競選政策之「十八歲公民權」訴求。對此,我們必須嚴肅地提問:「我們的公民教育準備好了嗎?足以明智、審慎地肩負國家的責任了嗎?」這當然不是針對十八歲屆齡學子而言,而是廣泛的評估:台灣二十歲以上成人教育中的公民素養,顯然離理想標準尚很有很大距離。與在野民團只需要提出口號不同,民進黨執政後,必須在短期間內積極整備公民教育的教材與師資,因為時間已被自我設定的期程壓縮。

此外,關於幼教的主張。除了接受民團的公共性訴求,也注意到幼教師資的勞動條件,值得肯定,日後必須注意推動社區自治幼兒園所帶來的,例如勞動條件下探的副作用。其餘國民教育領域的主張,多屬於加值型訴求,皆值得肯定積極推動。而在國教政策注意到家庭經濟負擔,使得這份政策站穩了較偏左翼的立場,而平衡了高教對社會公平主張的不足。而最值得稱道的是,提出前瞻的教師職能提昇之訴求,此乃具有改革戰略高度的主張,從而可以策動許多接續改革。

接下來是技職教育部分。一個在國內首次見到、較少被社會所重視,卻在德國等歐洲國家行之多年的,即是民進黨提出兵役服役期間的職業訓練。這一亮點值得肯定,雖然兵役期間已經縮短,但這項主張同時可施用簽署役期三年到十年之間的志願役軍人,這是對個人技職能力的加值,也是軍隊與民間專業技術的交流平台,厚植技術國防實力。至於轉銜回流、彈性證照制度等,當是必要的配套措施,具體規劃需要部隊、軍校、學校、職訓單位協力規劃。

技職政策另一創新是提出「讓社會專家進入校園教學」。「以百工為師」並非民進黨創見,各校也早已以「業師」為名,延聘專家授課,強化產學合作。但,試問,業界專家何以願意來學校任教,以如此便宜的鐘點薪資?目前國內各行各業薪資亦在低水平,專業者到校兼課的負擔,政府可有考慮?難道僅憑一顆「回饋心」?目前各大學出席費、審查費、鐘點費、實習指導費極度不合理,人事成本相當大的比重在於退休後所得替代以及固定年資本薪。沒有合理的報酬,不但找不到優良的業師,連學術界也留不住人才。這是這項良善構想背後困難、卻必須解決的癥結。

到了專上教育,台灣的困局之一是私立學校經營不善引發的「倒閉危機」。針對許多私立學校經營不善,民進黨提出專法、專責單位、預算來處理的對策,固然呈現一種積極的態度,但可能也顯示了民將黨政府將採取「介入、干涉」的態度。這算是近十年新自由主義浪潮與放任態度的逆轉。我們樂見這樣的介入主張,但要提醒,來自於學校的資本與保守勢力,以「學術獨立」為名,行「阻卻公共性」之實,是未來執行者能否堅持改革的最大挑戰,倘若教育部連公立學校都無法要求配合,遑論整頓私校?若能堅持公共性,要求公立學校承接私校責任,則未必需要專法亦可順利整頓高教市場。至於在其政策中所提問的退場校產如何處理?民進黨在此僅提出憂心,但並無更進一步的著墨此實牽涉私法人財產處分程序與各地方政府主導的土地使用區劃,本需因地制宜,但是實際案例要走到校地處分這一步,並不易發生,故也不需對此節過度擔心。

最後,民進黨在大學的發展策略,反省了當前大學教師一味追求國外論文發表,而忽略教學的畸形現象,這著實令人期待。而政策中一再提到「與在地產業合作」、「在地產業與文化的需求」等等要求,除了再次展現前文所述的「非放任、而由政府主導」的路線,也顯現民進黨認定台灣的大學角色,趨向為產業後備軍,而非為純理論之象牙塔。把台灣的大學做這樣的定位,是一種資源不足國家、無法兩全其美的選擇,無可厚非,然則,純理論、非實用、短期內難以應用,卻對文明至關重要的科學,如數學、哲學、社會學、理論物理等,政府當該以什麼策略協助大學發展之?我們也要指出,無論在怎樣貼近現實,大學,或只少有些大學、有些科系,終究必須與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乃至一定程度的緊張關係,而前瞻研究與自由言論,刺激社會,保有對技術與社會的反省精神,使成就勿過功利,權力勿過集中。

總而言之,民進黨在國教、技職、高教三階段(領域),皆特別注重「教師」之職責與職能,企圖以教師的轉型、強化、重新定位,當做翻轉教育的支點,而非訴諸理所當然、卻空泛抽象的「以人為本」觀念。這的確抓到了改革的重點,得使下位計畫、預算、指標有了準繩。而此關懷,同時意味著注意到教育現場的勞動條件,大中小教師與學術工(包含各種名義的工讀生建教生)的待遇結構必須調整,其工會與專業組織之主張,勢必納入決策體系一併思考。未來,所有經費、職前與在職教育、評鑑、行政支援等等配套措施若皆能到位,則短期之內線上教師會經歷一陣轉型期的陣痛,但長期而言,真正具備教育者熱誠與人格特質者,可以留在職場,一般學生可以受到更優質的教育,進而中小學教師社會地位也將獲得顯著提昇。而大學的創新主力,將發生在產學整合的介面,而不單純在教授所主導的研究室或實驗室裡。

以上,乃針對民進黨教育政策的簡短評估。當然徒法不足以自行,未來執政團隊必須在接掌政府之後,再以嚴謹的態度提出施政重點。並非不可與此份競選政策有所出入,然則必須透明化地向大眾與立院交代政策形成過程。故在真正執行教育政策之前,需以行政機關之能力,邀集政府外部力量,徹底體檢教育體系,釐清改革時程,不躁進,按部就班推動改進措施,方是可取的姿態、步上「改革的第一哩路」。

【回應一】蔡英文的教育政策不能迴避高中職的結構問題
【回應二】技職教育該走向「象牙塔」還是「市場」?
【回應三】教育是培養學習能力還是滿足產業需求?

標籤: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