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今年是猴年,猴子卻不平安。你對台灣特有種「台灣獼猴」的印象是什麼?很兇、搶早餐、數量很多還是保護過度?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1月31日在永樂座書店舉辦動物平權巡迴講座:「我們與他們的事—人猴共存的新關係」,邀請台灣獼猴吱吱黨發言人、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生林美吟「跨過濁水溪」,與大家談談這些台灣最容易看見的野生動物、但是卻被人類誤解、一無所知的台灣「謎」猴。
猴年到! 卻根本不認識台灣獼猴
「台灣獼猴是在台灣除了人類以外的唯一靈長類動物,是最被人類排斥、不被民眾喜歡,甚至農民認為要除之而後快的野生動物。」林美吟致力翻轉台灣獼猴在媒體大眾的壞印象。她成立臉書社團「台灣獼猴吱吱黨」,推廣關於這些第三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大小事,期望台灣民眾能有更正確的觀念,進而影響政府的不當政策。
林美吟為何要替台灣獼猴發聲?1993年,當時八歲的林美吟,因為她的父親林金福(獼猴爸爸林金福)罹患糖尿病想要藉由登山強健體魄,沒想到在高雄壽山上第一次認識到台灣獼猴,初次見面就被台灣獼猴搶走手中芭樂,「我不覺得害怕,也不覺得怎麼樣,只覺得牠們好可愛喔」。從此林美吟每逢假日就與父親上山觀察台灣獼猴生態,與台灣獼猴結下永生之緣。「從家裡最近的觀音山到最遠的墾丁,我與爸爸到處去看猴子,我與猴子相處就像是兄弟姊妹一樣。」
捕獸夾傷獼猴、政府捕捉計畫
沒想過為獼猴抗爭,以為一直都與獼猴愉快相處而已,直到林美吟第一次看到當時最出名的雄猴「大哥大」被捕獸夾夾住,造成她第一次的衝擊。1995年時,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派員處理,林美吟看到「大哥大」被麻醉槍射下、掉下樹、落入網子,第一次害怕台灣獼猴離她而去。
「沒想過為牠們做任何抗爭、宣講,直到政府的捕捉行動開始。」由於媒體開始報導台灣獼猴的負面新聞「搶人食物」,2002年開始高雄市政府要針對搶食的猴子進行捕捉計畫,並關在動物園。「我與父親透過關係進入籠舍裡探望獼猴,原本進去之前很安靜,我跟父親進入後,牠們發出此起彼落的『嗚嗚嗚』叫聲,這種聲音是呼喚同伴,牠們拼命想要回家,我卻什麼都做不到,只能站在那裏看。這是我第二次的震撼。」
為了科學研究 追蹤器影響獼猴生活
2002年捕捉計畫後,市政府在2006年開始,為了調查台灣獼猴活動範圍進行研究計畫,研究單位在三隻雌猴及兩隻雄猴的頸部戴上追蹤器。林美吟秀出照片,一隻雌猴拔光頸部的毛,配戴追蹤器的部分光禿禿一片,甚至到頸部皮膚腐爛。父女倆向政府及媒體寫很多投訴信,但官方都說那是研究,沒有立即危險。甚至表示配戴追蹤器有預留空間,也會自然脫落,不願意承認這項研究會使獼猴受傷。
直到2009年研究結束,兩隻雄猴配戴一年後死亡,三隻雌猴持續戴到八年之久,有一隻直到2014年才被取下。「有兩隻猴子到死都掛著追蹤器。追蹤器的電池只能維持一年,研究做完人就走了,路過的人看到認為是做研究的,沒有人在乎牠們。如果這是我們的小孩呢?不過政府單位都還沒究責疏失,2016年又再度對猴子掛上追蹤器。」
「台灣獼猴吱吱黨」期望翻轉刻板印象
還有誰要替彌猴講話?媒體再度報導「疑似猴子虐貓」事件,讓林美吟認為一定成立發聲管道為獼猴平反。網路流傳一張「猴子抱貓」的照片,大眾認為「可愛的流浪貓VS兇猛的野生獼猴」之間,一定要救貓、撲殺獼猴。林美吟說,山上流浪動物很多,這是人為製造的問題之一,而貓與猴之間像是結盟關係。她說,猴子抱貓本無傷害之意,民眾往往流於表面的認為猴子虐貓,對獼猴的誤解再度加深,看到照片就認為要殺掉台灣特有種。
「我從猴子身上帶回五隻流浪貓,而山上的流浪貓體內寄生蟲多,容易死亡。 人們往往看不到的貓與猴實際生活情形,只認為貓可愛、猴凶暴。」因此,她在臉書成立「台灣獼猴吱吱黨」,希望讓大家共同討論,了解獼猴的生活。並開團上山,帶網友一起認識台灣獼猴。
台灣獼猴大解密,吱吱黨來解答:
1. 舉尾巴的是猴王?
不論男女老幼,猴子都會舉尾巴。實際上台灣獼猴群是母系社會,女生強勢 男生溫和。雌猴每四年會選出一隻核心雄猴,像是「里長」。 核心雄猴四年一定會換猴,因為雌猴四歲性成熟,不讓「里長」連任。核心雄猴也不一定當滿四年,只要惹女生不開心,「里長」就下台。獼猴交配季節是每年10-2月,每個男生都在舉尾巴。
當核心雄猴「里長」是靠打架來的嗎?非也,都是雌猴選出。每群的「里長」風格不同,絕非身強體壯才能當上核心雄猴。交配、覓食都是看女生臉色,雄猴若觸怒女生,會被揍的。
獼猴社會位階圖呈同心圓狀。還有群內雄猴,類似「里幹事」。群外雄猴,類似「社區警衛」。社群的位階都是女生決定,母系社會重要特徵,女生永遠會留在社群,男生都是外來的。 只要是雄猴,待滿四歲就會離開社群,變成「雄單群」跟「孤猴」,類似雄性幫派群聚及遊民,但都是圍繞在不同的社群外,試圖讓群內雌猴接受,可以再慢慢融入某社群中。
2.獼猴下山進民房是沒有食物嗎?
獼猴的食物是很豐富的。下山的動機是「播遷基因」。本來人類在台灣開發之前,全台各地的獼猴可以互相交流,例如高雄壽山獼猴是一個社群,中部玉山國家公園的獼猴是一個社群。人類來台後開發牠們的棲地,阻斷牠們交流的路,而本能促使牠們下山,因此容易被誤解入侵民宅找食物,被人類排斥。
「雄單群」跟「孤猴」在不同社群間流轉,負責基因傳播。因此雄猴為了尋找新社群加入,往山下移動,主因並非沒有食物。林美吟說:「翻舊報紙調查,1952年開始,就有新聞報導猴子襲警,當時就認為是獼猴沒有食物、脫序等誤解,難道1952年就開始沒有食物、太多獼猴了嗎?」
奠基者效應(founder effect):台灣獼猴本來是很大的族群,有五花八門的基因。人類開發後造成「棲地破碎化」,全台獼猴被切割成不同區域,區域間無法互相連結交流,每個社群的基因不斷重複,逐漸產生「遺傳漂變」。開始產出基因缺陷的弱視幼猴,不滿一歲就會死亡。2015年壽山獼猴就有20隻眼睛有問題的基因缺陷後代,就是因為獼猴各社群的個體基因相似度太高。林美吟舉例,就像是客家族群彼此通婚,容易產生遺傳性疾病如地中海貧血、蠶豆症,但人類可以靠後天治療改善,獼猴則無法,因此死亡率提高。
3. 猴子數量太多了嗎?
獼猴一年交配一次、生育一次,交配季節在10-2月,懷孕160天,4-6月生北鼻。根據林金福在1996-2006年研究,11個獼猴社群統計結果,幼猴出生死亡率高達22%。獼猴生雙胞胎的死亡率非常高,2014年生三對都死亡,2015年生兩對都死亡,因為雙胞胎幼猴個體小、不好照顧。出於生育週期只有一次及幼猴高死亡率,獼猴數量難以暴增。林美吟說:「人類一直往山區開發,獼猴棲地範圍不斷限縮,容易看見牠們讓我們覺得數量很多。」
林美吟補充,2001年農委會調查資料報告,全台獼猴數量有一萬四千群,利用訪談農民及居民方式計算。估計每一群有20-30頭猴子,於是官方統計為台灣獼猴數量為25萬-36萬頭區間。2013年農委會又做調查「台灣獼猴危害調查評估處理示範作業模式之建置」,根據也是2001年的文獻,估算全台數量約20萬-30萬隻左右。
林美吟說,她的父親林金福去年(2015年)暑假與一位紀錄片導演全台踏查獼猴分布狀況,認為全台獼猴數量有超過一萬隻就算萬幸。官方數字與民間調查數字有25萬:1萬的極大落差?她以最熟悉的高雄壽山為例,壽山是全台獼猴密度最高的地方,約700-800隻。2001年有調查指出,壽山獼猴的基因多樣性比起中部塔塔加地區的獼猴還要高,連壽山的猴子都出現基因漂變,其他地區的猴子則更嚴重,全台加起來怎麼可能有20萬隻。
4. 獼猴太多就是要結紮絕育?
因民意認為獼猴數量太多,經常入侵人類範圍,地方政府正在對獼猴實行絕育施作,只要抓到人類區域的猴子就會被就地進行結紮,台南南化、彰化二水、台東東河都有。然而在獼猴出生高死亡率、基因缺陷以及官方無法正確掌握獼猴數量等狀況下,斷了獼猴的後路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另外,施作絕育的單位經常發生在不了解獼猴的生育週期狀況下,進行粗糙的絕育施作。林美吟指出,2013年在台南南化抓到十隻就地絕育,其中三隻雌猴。其中一隻個體隔年還生下幼猴,因為在手術施作時已經懷孕。
2015年的農委會林務局年報中寫到,在彰化二水、台南南化對獼猴施打避孕藥,但是雌猴後續都懷孕生出幼猴,因為林務局打避孕藥時間搞錯了,注射期間已超過交配期,無法使母猴避孕。顯示為官方單位在完全不了解獼猴狀態下,進行粗糙的絕育施作,
2014-2015毒殺獼猴事件:
林美吟統計到2015年11月底,有9隻猴子在登山口毒發身亡,官方報告是誤食毒鼠藥。2015年1月蘋果日報報導政府將開放獵殺,5000隻獼猴死期近。報導出現後的二三月開始發生一連串大量毒殺,卻抓不到兇手。林美吟當時常眼睜睜看著猴子毒發身亡,卻無法做什麼事情,路過的遊客見狀仍說「猴子太多了,死幾隻沒關係」。但是她當時每次上山都在收屍,同時失去很多朋友。
5. 猴子愛搶食又危險?要拿棍棒威脅,猴子才怕人?
與獼猴共處的第一守則是不餵食,因為人造食物不適合野生動物。了解獼猴的習性後,人類應做好自我保護。盡量避開有猴子的地方吃東西,避免手提食物及塑膠袋,獼猴自然不會搶食。
再者,上壽山的每個人都會拿棍棒上山,或者各種新奇武器,因為人們認為壽山上有「洪水猛獸」,甚至還有人帶過電擊棒。人坐下會降低獼猴戒心,獼猴會好奇而碰觸頭髮或包包,並非攻擊,若不想被觸碰則起身站起,獼猴自然不會靠近。獼猴認為人類造成牠的威脅,進而張嘴呈現O型威嚇狀,只要轉身不對視獼猴即可,不需用武器對付。林美吟說:「獼猴才警告而已,人類就持棍打下去了。」經常發生人類因不了解獼猴情緒,任意驅趕在欄杆上行走的獼猴,或有父母放任孩子拿玩具槍射擊遠處獼猴。
6. 獼猴戴追蹤器為了科學研究,應該沒關係吧?
林美吟表示,她碩班論文就是研究獼猴移動行為。獼猴移動時會分開小組帶開:里幹事(群內雄猴)帶一小群、里長(核心雄猴)帶一小群,分開覓食效率比較高。追蹤器只裝單一個體,難以表示一整個社群的活動範圍,代表研究單位對獼猴移動模式不了解。「獼猴在交配期有一對一約會行為,若裝追蹤器只會顯示在某地打轉,這樣可以代表整個社群活動範圍嗎?」她認為在不了解獼猴狀態下只單掛幾台追蹤器定位,無法展現真正的研究價值,反而是傷害獼猴。
人猴不了解是衝突主因,並非因為獼猴數量過多或獼猴習性兇猛。林美吟開始在網路上開「獼猴團」,親身帶領民眾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
除此之外,林美吟也在高雄中山大學做據點推廣。「以前學長姊都提醒新生:小心被猴子搶早餐喔!現在學長姐會問學弟妹:有參加獼猴團嗎?」以前經常被戲稱為「猴子大學」,經常發生獼猴進入學生宿舍吃食物,然而人類擴張速度快,林美吟認為在沒有辦法抑制人類成長的狀況下,世界趨勢應該是學會與動物共存。「讓學生知道怎麼跟猴子相處後,猴子大學將來變成是一種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