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thierry ehrmann
文 / 林佳範(台師大公領系教授)
2016的新春過後,0116選後新的立法院,因為民進黨取得立院的絕對多數,過去長年被國民黨所擋下的政治性法案,如有關國民黨的黨產、國父遺像等等,以「轉型正義」之名義紛紛提出。國民黨一如往常,馬上冠以「清算」、「族群對立」來回應,甚至認為是「轉型仇恨」。好不容易在過年期間因為0206台南地震所展現的社會團結,馬上淪為過去的藍綠惡鬥的景象,甚者,讓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所承諾的「新政治」還未真正執政即蒙上陰影。到底「轉型正義」,該如何進行,才能避免淪為「轉型仇恨」,茲抒論如下:
首先、轉型正義係以人權價值為基礎,並非臣王敗寇或朝代輪替,強調的是人權價值的落實與彰顯,而非斬草除根式清算鬥爭,以勝者的姿態來壓制落敗者。還記得選前之夜,蔡英文對支持者說,這場仗不是要打敗任何人,而是要打敗這個國家所面對的嚴峻處境。當下令聽者無不動容,因為我們這個社會,耗在政治的惡鬥,造成社會的停滯,早就令人厭煩,領導者要能有智慧,提出更高遠的價值,以更寬容的氣度,來帶領分裂的國家往前行。
因此,基於人權價值的轉型正義,其目的並非在製造仇恨,相反地係在凝聚社會的共識,建立在人性尊嚴價值的肯認,而讓加害者與被害者,能修復敵對關係而能消弭仇恨,使分裂的社會能攜手共同行。就如同南非在結束過去的種族隔離制度後,透過立法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讓真相出現,才有真正的反省,整個社會才能共同來面對過去的錯誤,也能再度肯定人權價值的重要,因此鼓勵加害人自己站出來,且面對被害人或其家屬,進行和解與修復關係。
對人權的侵害,自當被譴責與懲處,惟人性尊嚴的價值,肯定人的可能性,就算是做錯事,也應該給予改過的機會,而與過去「冤冤相報何時了」、「一命償一命」的報復式思想非常不同。所以,在追求轉型正義,對被害人應給予回復名譽、賠償,乃理所當然,惟對於加害人,並非不可給予減刑或免刑,若其能主動地承認過錯與罪行。這樣面對加害人的責任追究,自非政治清算或鬥爭,而是展現人權的包容價值。
台灣的民主化,仍走的顛顛跛跛,好不容第三次的政黨輪替,且由民進黨首次掌握國會的多數,但若仍陷於藍綠的惡鬥與空耗,且不斷地出現多數暴力或少數專制,實非國家之福,更未走出「新政治」的路。轉型正義,不應成為藍綠惡鬥的藉口,除非人權的價值並未被真正的彰顯或扭曲,蓋其並非要分裂社會,而是相反地建立社會的和解。沒有進行轉型正義,社會的分裂與仇恨,仍會影響者我們的民主運作,藍綠的對立仍是無解。如同曼德拉所言:「讓你的敵人成為你的夥伴」,或許是考驗著台灣的領導人,能否真正落實轉型正義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