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 投稿, 醫療

【投書】捍衛人權,也請支持第一線醫護警消工作者

文 / 吳易澄 (精神科醫師、臺灣人權促進會執委)

醫療機構的困局

政大「搖搖哥」丁先生遭台北市政府「協助」就醫事件,引發議論。事件最初,固然是來自台北市內湖區女童命案,兇手被警方認定為有明顯精神病症所致,導致設對一時對精神疾病產生恐慌,加上媒體推波助瀾,一時人心惶惶。然而,這一連串將矛頭指向精神疾患,北市社會局主張「行為怪異且未確診為精神疾病者時,將比照遊民處理方式,社工會請醫師到場協助送醫」,繼之發生搖搖哥被送醫,以及罹患精神急病的病友被查水表,這一連串的過程,不禁令人對公權力的行使感到擔憂。

搖搖哥丁先生被提審「成功」了,看似一場人權之戰的勝利,但事實上,精神病人的處境,依舊仍處在極度的弱勢。搖搖哥的提審,即使象徵了一種對向台北市政府的精神治理方向的抵抗,但是卻也帶來鄉民對醫療機構的批評,這是此次的事件的遺憾之處。特別是,醫療往往被想像成掌握權力者,因此讓病人簽下同意書的醫院,也背負了「被同意」的苛責。事實上,同意本身是一種與多重的權力協商的過程,醫院在公權力暴衝的前提下被迫收治病人,其實理應受到足夠的同理。

無論是搖搖哥被「協助」(強制)送醫,以及病人遭到不明電話關切,這些事件凸顯了精神衛生治理的系統與規則的失序。政府必須意識到這個隔離的過程所帶來的效應。它本身會向社會傳達精神病患有潛在風險的訊息,並且被複製放大。再者,令人擔心的是,全國的收治機構也必須被迫收下原本可能無害,卻被想像為有傷害性的民眾。很重要的是,把迫害人權的問題轉嫁給醫療單位是不恰當的。

精神衛生修法的矛盾

近日來,社會面對精神疾病治療的困局,開始產生一些討論,包括強制住院標準調整。事實上,究竟要採取更嚴格的標準來確保病人的人身自由權,或是放寬標準以降低住院門檻,這兩造的意見,往往很不一致,卻也凸顯了精神疾患本身的特殊性,有時治療往往需要在違反個人意志的情況下進行,而且常常會帶給家人或社會許多的照顧負擔。

精神衛生法所賦予精神科醫師強制住院治療的職權,與憲法本身強調人身自由的法理精神,本有所違抗。然而事實上是,由精神科醫師本身來承擔限制人身自由的壓力,本身也是不可承受之重。精神醫療工作者的立場,大家對強制住院標準的限制意見也許不盡一致。情緒上,有繁瑣的行政作業,有專業不被尊重的感受。可是,理性上,應該沒有走回頭路的必要。重點是,沒有一個醫師希望以犧牲病人人身自由的前提下來做事。也因此,精神醫療的工作者的期待,便是回歸法院的審查。

醫療資源的不足

許多人在這次的事件,搬出電影《飛入杜鵑窩》來討論,這個電影其實在八零年代的美國推出,是在所謂的「反文化」運動的脈絡下躍上螢幕。電影原著作者本身本來是個研究者,親自進入精神病院進行田野觀察,後來卻將其見聞寫成小說,震撼當時的美國社會。而這個「藝術創作」本身,其實是要去批判在建制化的制度下被權力改宰制的社會,並非針對精神醫療本身。然而一直以來,台灣社會對精神病房的住院治療,有時受到媒體的影響,導致大家對住院仍然帶有一種神秘色彩的想像。或許也因爲這樣,讓大家覺得住院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同樣是在八零年代,當時臺灣有一本重要的著作,挪用了電影名稱,稍作更改,即陳永興醫師的《飛入杜鵑窩》。這樣的著作內容,是時任台北市立療養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的陳永興與其同仁在台灣進行的精神醫療機構的調查,發現當時臺灣的醫療機構資源匱乏,精神病人的普遍住院條件不佳,空間環境等硬體資源,以及精神醫療從業人員的不足,直接導致精神病患在機構中的生活品質低落。而這樣一本著作,也帶給台灣社會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成本於精神障礙者的照顧的啟示。

熟悉精神醫學史的臨床工作者都知道,六七零年代美國因為醫療財政資源不足而提倡去機構化,卻在社區照護資源更為匱乏的前提下,病人反覆進出機構的旋轉門現象。其實這也就揭示著,為了保障精神病患的就醫權利,公共資源的投入是絕對的需要。

支持給第一線工作者

哈佛大學醫學院詹姆斯吉力根曾經說過:結構性暴力才是產生暴力的主要根源。政府應該做的是,是在第一時間教育大眾:精神疾患本身的面貌。面對精神疾病,反而應該以社會接納為主要的目標,並且意識現有社會安全網絡的脆弱,貧窮、社會資源、照顧系統的不足與不平等,才是讓疾病不穩定的原因。

針對近日精神疾病處理的爭議,政府要做的,應該是積極補強整體社會照護的資源,包括多元的安置與精神復健機構。再者也必須加強第一線面對病患的警消人員的專業識能教育,同時檢討、維護第一線社會工作與醫療衛生人員的勞動條件。如果這些問題同時都沒有被積極的解決,那麼最後也只以造成整個精神醫療體系的潰決而已。

這次搖搖哥的事件,提審結果裁定,北市警方強制送醫做法有瑕疵,影響「搖搖哥」的人身自由。有趣的是,同一個事件,站在不同的理解立場,似乎解讀不同。北市府在事件發生後,仍堅持這原本是一個「感人」的故事。然而,這件事情如果必須令人感動,別忘了年初寒流來時,台北市社會局開放避寒所與媒合的旅館給街友的溫暖。

最後,呼籲在這個面對棘手困境的當下,還是要呼籲大家,給予第一線工作者足夠的支持與掌聲。日前,陳喬琪教授投書,呼籲「補破網要補對地方」,明文呼籲了精神醫療資源的不足。我們同時也殷切期望,在這個風聲鶴唳之際,基層工作者,包括警消、社會工作者,與醫療人員的困境,更需要被看見。爭取人權必須付出的代價,絕非只是一只訴狀而已。期望這個困局,能轉而開啟這個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轉化、基層工作者的勞動人權落實、合乎憲法精神的強制住院修法,以及整體精神醫療資源的改革;這每一步,都是艱鉅卻至為關鍵的任務。

參考閱讀:

單靠國家補不起社會安全網的破洞
病態行為 病態環境
補破網要補對地方
政大搖搖哥事件,柯P做對或做錯了什麼?
不學無術的法律人,我們要陷害精神科醫師到幾時?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