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別讓社會信任崩解了

圖/Open Grid Scheduler / Grid Engine

文/王富瑾(新化高工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想聊聊有關社會信任的念頭,起因於一次不愉快的購物經驗。幾個禮拜之前,我提了一個大購物袋要去某知名連鎖超市採買,一進門立刻被門口的收銀小姐大聲喝止,要求必須寄物在收銀檯才可進入賣場。但是,該超市並沒有強制所有客人寄物的規定,所以在我之前的許多客人也都拿著自己的包包、袋子進入超市,唯獨我被制止,對方給我的理由是最近竊盜事件頻繁,且其中有竊盜者和我一樣拿了同款的購物袋,當下我即有種被懷疑、被羞辱的感覺。也許,該超市若大量設置寄物櫃,全面強制寄物,我就沒有被針對的感覺,心裡會舒服些。

可是,我還是認為賣場全面強制寄物的作法是不妥的,要防止賣場掉東西還有其他的方式,比方多加裝監視器,加派人手巡賣場。若採全面強制寄物,感覺就是一整個社會資本低下,缺乏社會信任,把顧客都當小偷的氛圍。

社會資本是指信任他人與願意彼此合作的意願。高社會資本的職場、國家、市場等各個社會場域,代表人們彼此的信任程度高,因此比較能夠接受與相信他人,乃至於在社會活動上所產生的摩擦就會比較小,而有助於社會組織的運作。相反的,在低信任度的國家,人民與人民間,政府與人民間,互相猜忌,不容易建立彼此信任的互動模式,甚至容易互相指責批評。社會資本的累積本屬不易,再加上現代社會網路普及化加速了資訊流通,部分媒體報導為求快速、獨家可能未經確實查證,為求引人注目而誇大渲染。所以閱聽大眾可以隨時接受大量訊息,但真假難辨,以訛傳訛,更加速了社會資本的瓦解。

就像我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最近看到各家新聞台不斷地重複播出內湖女童的命案,說真的,兇手的殘忍的確令人髮指。加上有些媒體所編排播出的新聞稿和畫面對行兇過程描述得如此鉅細靡遺,透過FACEBOOK等社交平台大量分享轉貼,甚至加油添醋,把群眾的憤慨激化到最高點。連平時會在課堂上和學生強調擁有高社會資本好處的我,都不禁動搖了心念,懷疑自己要教孩子小心陌生人,處處提高警覺,還是要相信社會的良善。後來,我冷靜地想了一下,就因為我是媽媽,我是老師,我還是選擇給孩子們多看看社會的良善面,期許他們充滿正能量,同時也告訴他們世界有不完美的地方,要他們學習防範凶險的方法,以及體諒造成這個社會缺憾的原因,還是自在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多關心珍惜身邊的人事物才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