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多元入學下被規訓的少女時代

製圖/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文/楊素芳(台南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某天,任教班級的一位高一學生到辦公室找我,她用撒嬌的口氣探詢我暑假忙不忙?可不可以擔任暑期國小服務營隊的隨隊老師?雖有不忍,但還是斷然拒絕了!因為早已答應別班,而她是第四個來問的班級。

為了緩和尷尬氣氛,我便問問這位A同學如何安排暑期輔導前的空檔(約兩週),想到哪玩玩。一問之下,同學的回答令我非常驚訝。

1.與友校合辦到國小服務營隊

2.參加科技部的高中生人文社會科學營

3.參加○○大學科系營隊

為什麼這麼規劃?同學分析的頭頭是道,「國小服務營隊」既是南女的傳統,也可以納入服務學習時數,只是企畫書經費等一切都要自己來,很辛苦;「高中生人社營」則提供與全國各地的優秀高中生交流平台,是榮譽也是挑戰;「大學科系營隊」是為了自我探索為生涯規劃預作準備,只是報名費動輒五六千,真的太貴了。還有,如果有錢的話,也想參加「海外遊學團」拓展國際視野。

看著眼前這位行程滿檔的A同學,心裡暗忖高中時代的我,簡直小巫見大巫呀!當年的寒暑假最夯的校外活動就是救國團主辦的各種營隊。由於名額有限,各校設有報名資格,要成績突出者才能報名,溪阿縱走、澎湖戰鬥營都是熱門選項,能去的是大家欣羨的對象。

告訴教授「你是誰?」

四月以來,高中行事曆來到個人申請入學的甄試階段,這是一場生死戰役,甄試上了就能提前成為大學新鮮人,甄試落敗了就得重拾書本續當七月指考戰士。在此之前,獲得甄試機會的學子,通常被要求準備一份「自傳」來清楚說明你是誰、你有什麼條件比別人更值得大學錄取你。每年看著同學們的履歷自傳,深深體會到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如何影響著我們以及學生的生活。有人的洋洋灑灑才德兼具,也有人因經歷乏善可陳而不知所措。而例如這位A同學,利用暑假所做的各種學習活動,可以成為學業成績以外的明證,足以充分說明她的其他多元能力與生涯規劃的脈絡。

換言之,學生除了學業成績之外,也要有個人自主學習的計畫,為充實「履歷」而努力;而高中端各校也無不全體總動員,投入各項資源使甄選工作更有效率,例如開設多元課程或講座提供學生選擇、老師們平常於課堂上也會鼓勵學生撰寫小論文或參加各項比賽、聘請大學教授親臨指導自傳撰寫技巧及模擬面試…等等,這些措施即在因應多元入學制度下甄試入學名額逐年增加的趨勢。要提高甄試入學的上榜率,不在於你是否真的瞭解自己,也不在於如何呈現真實自己,關鍵在於教授能否對「面試中看見的你」產生共鳴。

對當年有資格參加救國團活動而津津樂道的優秀學子,如果知道它背後充滿政治計算,肯定多一分遲疑而裹足不前;對在推甄面試中因自傳貧乏而落榜的受挫學子,如果知道背後充滿分數計算,肯定多一分釋懷而能繼續前進。

沒有我們的參與,社會體系無從發生

再過幾週,國中會考就要登場。儘管高中職的多元入學方案自實施以來外界批評聲浪不斷,但主管機關除了每年微幅調整外,這套制度已因為我們大家的共同參與,使得體系愈漸穩固。

這些批評中,有一部分在於制度改來改去,讓學生、家長與學校無所適從,無法及早因應;也有一部份認為這制度設計對某些人不公平,或者對菁英學生不公平,或者對弱勢學生不公平。儘管如此,透過我們的選擇與順服,體系對社會生活的形塑力量便得以展現。於是,教育體系開始無所不在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

以下的例子普遍存在我們周遭:

  • 大多數的學生曾有至少一項課後才藝的學習經驗,舉凡音樂類的、體能類的、語言類的或藝術類的。
  • 有些家庭的假日休閒活動,就是在各種競賽會場中度過,南征北討,無役不與,透過比賽累積經驗實力。

再以國中端「服務學習」為例,服務學習的目的,是希望學生除了在課堂上的課程之外,還能透過一些服務或勞動,從中習得付出奉獻的情操,懂得對家庭與社會付出關懷。

而這項學習的方式與機會,原則上以校內為主,學校應盡量提供足量的機會給所有學生,若仍不夠,則由主管機關規劃校外的場所來提供,以確保學生的學習在具有教育意義的場所進行。至於時數,各縣市規定不一,但均要求學生累計32~40小時的時數證明,就可以在該項目「獲得滿分」,也就能獲得校方背書,學生已具備奉獻人群的素養了。

但且讓我們看看實際的執行狀況。由於校內所提供的服務學習機會,在有限的課餘時間下,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多數縣市政府會提供校外服務機構的名單,讓學生自行申請,利用假日或寒暑假完成服務。以台北市的校外服務為例,多數機會是「里內環境打掃」;而台南市亦是如此,以「街道打掃」、「環境整理」為多數。

姑且不論,協助村里整理環境是否能夠提升學生奉獻人群的素養;另一個比較奇怪的是,學生在校內的打掃工作無法折抵服務學習時數,而校外機構所提供的內容卻以打掃工作為主,這麼一來就形成「在校內被視為學生義務,在校外可納入積分」的弔詭之中,雖然操作上沒有任何問題,但卻也延伸出學生在校不打掃的普遍現象。

多元適性是趨勢,不管是國中升高中,或者高中升大學,入學方式也強調多元管道與評鑑,雖然執行面所導致的變相扭曲與形式主義,一直備受各方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凡舉教育體系所規劃、所認可的各項能力與素養,已經透過我們的選擇、行動與確認(不管我們是否打從內心認同),同時我們也相信這是一條要脫穎而出,進入明星高中頂尖大學阻力最小的路了。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