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香港獨立媒體網
文 / 杜耀明(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明報》以經營困難為裁員理由,立即辭退執行總編輯姜國元,看似繞過政治漩渦,卻沒料到,除了政治問題迴避不了,更一腳踏中勞資關係的敏感地帶,若不認真面對,《明報》將會後患無窮。
兩年前,《明報》在毫無理由下,把總編輯劉進圖調走,意圖讓位給由馬來西亞空降的鍾天祥。當然,“毫無理由"的意思,就是劉進圖幹了老闆認為他不該幹的事,但他私德無缺,問題顯然出在他領導下的《明報》幹了太多精彩的調查報道。由唐英年到梁振英的僭建問題到《明報》與國際調查記者聯盟的合作報道,都令人擊節讚賞。無緣無故的調走,不外是說,劉從總編位置上消失,原因是他為《明報》帶來太多管理層認為不值得贏取的掌聲。
兩年後,鍾天祥解僱姜國元,不再是毫無理由,而是經營不順,裁員節流。那麼問題就來了,姜國元不但工作無誤,更是鍾氏口中的“得力助手",他被裁只是《明報》的權宜之計,目標是縮減開支百分之五。既然是權宜之計,彷彿是說,可以不問被裁者的功過,只要總編輯不幸看中他,便要下崗。
換言之,姜國元被總編任意裁走,問題就不只是他失業的個人問題。從僱員利益的角度看,該是每位《明報》員工必須面對、必須管理層澄清的問題:究竟誰裁走、誰留下是怎樣決定的?雖然裁員是權宜之計,不等於沒有準則,任意妄為。更何況,單單辭退姜國元並不足以達到減省百分五開支的目標,裁員注定會捲土重來,下一次鍾天祥又拿誰來開刀呢?鍾必須向編採部員工清楚解釋裁員的標準,不能一面好話說盡,另一面隨意下毒手。
既然解僱姜國元是裁員問題,更且是毫無標準的裁員,也就觸及勞工最關心的僱用準則問題,《明報》職工會因此可以名正言順,代員工跟資方談判,以求水落石出,並訂出勞資雙方都接受的準則。否則的話,工會大可採取工業行動,以不合作態度以至罷工行動,迫使資方讓步,讓工會有權參與節流計劃,盡量避免裁員,不能繼續任由總編輯隨意決定。
事到如今,《明報》管理層正裡外受敵,既遭社會人士質疑其解僱決定不知所謂,甚至是自廢武功的政治決定,也同時受到工會挑戰,要求姜國元復職,並參與日後節流計劃的決定。從長計議,《明報》員工若能團結一致,可以工會為矛和盾,以集體行動抵制總編輯的決定,以至發動全面罷工,迫使資方正式談判,而資方若輕舉妄動,解僱參與工業行動的員工,勢必挑起更激烈的抗爭,以致法律訴訟。
《明報》起初的如意算盤,是吸取當年無故移走劉進圖的教訓,改以非政治手段驅逐姜國元,但卻正好給《明報》職工會緊緊咬住僱傭問題,名正言順地以集體力量,用工會手段,直接向總編輯爭權,以制衡高層權力,從而維護員工尊嚴和編採自主。成功的話,定可向其他傳媒示範如何以集體行動,從機構內部去捍衛新聞自由。
不錯,誠如新聞行政人員協會指出,新聞業正面臨不景氣,經營困難隨處可見,但經濟環境惡劣,不是借刀殺人,乘機換血的藉口,而當報業良材被裁走,大家切勿再溫溫吞吞,說說風涼話,呼籲一下傳媒要尊重人才、挽留人才之類,便鳴金收兵。相反,新聞自由寸土必爭,人人有責,受害人如姜國元也要挺身而出,讓事件有個焦點和主角,其他參與者則各盡其職,互相支持,全力把今次事件推動成為一場新聞自由的維權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