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投書】媒體,廉價的正義使者

圖 / Yu-min Wang

文 / 張瑋如

犯下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而引起社會譁然的鄭捷,5月10日晚間毫無預警的執行槍決,但經過夜晚的三聲槍響,太陽升起後的台灣社會真的變得更加美好,所謂的公道正義真的被實現了嗎? 在面對如此重大的社會事件時,最該扮演監督國家機器運行的媒體又身在何方呢?

近年來,台灣陸續發生隨機殺人命案從曾文欽、鄭捷、龔重安,再到王景玉,媒體為了收視率與點擊率,常以過度輕率的口吻來報導重大新聞事件,過度誇張的情緒和事實,帶有濃厚偏見與主觀的立場,例如:「惡魔死了,我們不哭了」、「感謝羅部長,大快人心」…。這些失控的新聞報導,往往也大力助漲網路鄉民世界的輿論失控。

在鄭捷執行槍決的消息傳出後,大批媒體蜂湧而至守在台北看守所和板橋殯儀館外面,期待搶拍到最新且第一手的獨家畫面,甚至關切鄭捷的家屬是否出現,是否現身向死傷者與台灣社會道歉,但這些新聞畫面不但無助於閱聽眾理解該社會事件本質,並探討隨機殺人背後的社會結構問題,反而使得死刑存廢議題再次熱烈燃燒,台灣社會更加動盪不安之外,媒體無形中也同時助長仇視、對立言論的散布。

雖然當前的媒體生態為了生存,常為了衝高收視率、閱報率,而不得不祭出「羶色腥」的新聞來因應市場的惡性競爭,而忽略媒體所應扮演社會公器的責任,深入檢討監督追蹤相關的國家政策,並豐富與擴大多元的公共論述空間。有少數的新媒體、獨立媒體和NGO團體也已開始扮演監督政府及主流媒體的重要角色。例如端傳媒不用一般主流媒體所慣用煽動且仇視的文字,而嘗試從判決書、精神病學文獻和深度訪談中,去解構隨機殺人犯的樣貌,希望透過深度報導能讓讀者開始反思,並從社會結構中去尋找答案,改善和有效降低悲劇再度發生的機會。

身為閱聽人,雖然可能無力去改變或撼動「專業倫理」已然淪陷的媒體環境,但可以藉由多方傾聽和比較多家之言,跳脫主流媒體設定的議題框架,進而能養成獨立思考與批判事件的能力。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