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秀峰高中學生與教官服儀爭議畫面;來源:服儀自由學生陣線
文/沈建忠(東海大學社會系學生)
教育部頒布「服儀禁罰」的行政命令修正,視為服儀自中小學校園內解禁。在網路上掀起許多的討論之餘,實際上學生並沒有得到自由,穿著便服到校的學生仍然被處罰,頓時之間出現許多師生衝突的影片,也使得教官和老師們承受惡名昭彰的罵名。然而,筆者認為,無論是「誰要遵守法律!」、「請依循校規規定!」或「下課後到辦公室來。」等說法,全都是可預見的結果,因為「服儀解禁」的過程是有問題的,問題核心在於校園民主。
這次的「解禁」事件,可以看見學生的角色是缺席的,故我認為在缺乏學生有意識的組織和抗爭下,這次比較像是教育部施予學生一些小恩小惠,以展現新上任的政府開明的一面,以及與前任政府不同的地方,藉以告訴學生:「政府有在關心你們喔!」。但是由於不是透過民主爭取而來,這種「從上而下」的改變對校園並不會有任何影響,老師與教官們依然認為學生要穿著制服到校,否則學生就要遭受服儀不整的處罰。沒有改變的原因也很簡單,他們在升學主義的壓榨下,光是在學生成績與升學上的工作就很累了,如果沒有制服的話,需要額外花時間在生活輔導上,故他們反而會抱怨教育部是在增加老師們的工作。
要解決服儀的問題,我認為關鍵在於學生的自我行動上,也就是如何透過校園民主的方式,有意識地組織起個別學生,一同爭取廢除現在的服儀規定,並與校園內的人們共同討論什麼是合宜的。在討論的過程中,必須符合民主的原則,即每個人的意見都應該被視為是重要的,而且除了民主外,因為討論到「男生什麼穿著會讓女生不舒服?」、「什麼穿著是尊重每個人的?」或「服儀要怎麼制定?」等問題時,尚可以達成性別、生活與法治等教育的功能,而師生之間的權力關係也得以翻轉。
因此,在這個時刻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學生歡欣鼓舞地就穿著便服到學校,在現階段師生權力關係未改變下,個別學生的抗爭是很難改變現在的服儀規定,而是要回到校園民主上去思考問題。雖然教育部給予學生的恩惠對校園並沒有實質的效果,卻是打開未來可能性的契機,因為它為學生們的抗爭帶來正當性,故現在更應該做的事,進行在校園內或是跨校性的學生間的串聯與組織行動,唯有以集體的方式對校方進行抗爭,展開公共參與與討論的空間,改變服儀規定才是有可能的。
延伸閱讀:【投書】我們為什麼不該為「服儀禁罰」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