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PRO J o n a G r a p h Y
文 / 胡小姐(教育工作者)
這幾天相當熱門、引發不小政治風暴的新聞,就是有一名洪女士在其臉書放上辱罵老榮民「不要臉的中國難民」、「啃台灣人的骨」的影片,此事經過多家媒體大肆報導後,總統及各大政黨皆公開譴責洪女的仇恨言論,新聞界與演藝界亦有不少人士搭此順風車積極表態,此女所屬的台灣民政府也即刻發出聲明稿,試圖與其切割。稍後,國民黨主席甚至想推動反族群歧視法案,作為「外省族群」在台灣安身立命的保障。
從以上新聞裡,似乎可以整合出「停止撕裂族群」為不分朝野、不分政黨、不分你我的最大公約數。於是,在我群與他者的相對位置上,洪女瞬間淪為「他者」,大家一起罵、一起扔雞蛋、一起撒冥紙,之前任職旅行社的電話被打爆,對「我群」來說,這些行徑彷彿政治正確。
但問題在於,政治正確就一定正確嗎?
我們不妨試著想想,洪女口出狂言的歷史脈絡。
1949年前後,大約一百萬人次的國民黨政府官民陸續來台(當時台灣人口僅六百多萬人次)。面對如此龐大的政治移民,國民黨政府為穩固在台政權,其官員接收日人留下的文官職位,絕大多數皆位居要津;之後,恩庇侍從、裙帶資本關係興盛,形成國民黨政府與地方派系結盟,這樣的垂直互惠結構又再次鞏固了階級利益;此外,一系列的政治肅清與社會控制亦強化其統治台灣人的手段;這些早已是不爭的歷史事實,也散見於台灣現代史書中。
若把這些歷史脈絡拿來印證新聞,洪女指責老榮民為「不要臉的中國難民」、「啃台灣人的骨」,這些偏激言論似乎就有那麼一點其來有自的軌跡了。可是,在台灣人共同的經驗中,多數老榮民不就是說著中國各省難辨腔調,待人親和、生活自在樸實的老伯伯嗎?
會產生這樣的心理衝突,是因為我群與他者的群際線遭錯置,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用「省籍」來劃分本省人與外省人,而是要以階級來區隔權貴與非權貴。簡言之,國民黨政府高層作為「權貴」所帶來的政治壓迫,是台灣人厭惡的;我們之所以會心疼老榮民,是因為老榮民身上背負的不是權貴之惡,而是他被迫來台,想融入台灣的非權貴之善。
198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為擺脫集權統治、破除權威,試圖找出過往歷史真相,並對過去國家實施的不正義行為進行彌補,藉以保障基本人權的社會核心價值,這就是落實「轉型正義」的方式。蔡政府近期不斷推動轉型正義,同樣地,洪女事件也暗示轉型正義的必要性,唯有查明歷史真相,正視權貴之惡,追究責任歸屬,才能還給受害者公道,讓台灣極端份子(如洪女之流)深刻了解權貴與非權貴之階級差異;回到文首,反觀國民黨主席欲在此時推動反族群歧視法案,似乎就如茶壺裡的風暴(a tempest in a teapot),無法對症下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