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邁向國定遺址 I 漢本前線
本週五(7/1)文化部即將召開「第六屆第1次遺址審議委員會」,審議漢本遺址(現為宜蘭縣縣定遺址),是否指定為國定遺址。漢本前線作為一直關心漢本遺址的民間團體,我們十分樂見這樣的發展,也相信委員們會做出妥適的認定。
然而,我們此刻更擔心的是,漢本遺址的指定與否,可能會模糊更急迫的問題-漢本遺址是否將徒有「國定遺址」或「縣定遺址」之銜,卻美其名以「考古搶救」(意即配合工程所需,將設施所在地的地面下史前文物挖出、移至他處)、「異地複製展示」、「移至博物館妥善收藏」等作法,繼續退讓給道路工程的施作,造成無法回復的破壞。若是如此,就算給漢本遺址8萬次國定遺址的頭銜皆為枉然,我們仍舊避免不了「十三行遺址」與「卑南遺址」的悲劇重演:十三行遺址實際保存的面積,僅有原來範圍的九分之一,其他部份都配合污水處理廠工程刨除;卑南遺址出土精彩現象之處,目前已經成為台東火車站。
2016年的今天,我們實在不願看到「縣定/國定遺址」,再次成為遺址的「烈士封號」,因工程本位的思維而「犧牲」,在日後受到弔念與惋惜。
請中央文資審議委員會,賦予漢本遺址實質保命符!
很遺憾,過去一段時間文化部與文化局並未恪守文化行政職責,不但在遺址指定的責任歸屬上有踢皮球之嫌,宜蘭縣文化局指定漢本遺址為縣定遺址、甚至提供文化部作國定遺址審議後,也仍是配合工程繼續實施破壞性的「搶救挖掘」。日前,中研院P3N坑有完整家屋地板出土,攤在世人面前珍貴的景象卻也是最嚴厲的訓斥:為何一步步錯失暫停施工的機會,罔顧其珍貴價值、允許工程恣意刨出土壤,形同「處決」珍貴遺址?此刻與工程間的難題,難道不應追究漢本遺址搶救多年來,是哪些失落環節造成此無法挽回的局面?我們不僅希望文化部、文化局要從修改制度避免疏失再現,也期待文資委員除了審議遺址價值外,更能嚴肅就現況做出亡羊補牢的決議,給予仍在搶救中的遺址兩道實質保命符:
【保命符一:停止搶救發掘,維護遺址完整度以利原址保存】
既然遺址已進入「國定遺址」的審查程序,顯示遺址有更進一步的價值,文化單位就該立即停止工程與破壞性的搶救發掘繼續對遺址現狀造成干擾與破壞、維持遺址完整,切莫託言「指定完成才能介入」!
我們認為無論漢本遺址最終是否指定為國定遺址,此遺址價值經過社會各界數月來的討論,加上中研院團隊發現地板鋪面後,遺址參觀人數不斷攀升,顯示除了學術上的價值,遺址早已獲得普遍的肯定,具有社會教育上的重大意義。我們真希望未來能保有過去幾周一般,讓民眾有機會能長期親眼目睹石鋪地面、保存在家屋下的墓葬,及由不同色澤土壤構成的地面,讓人們在祖先的「家」認識祖先,而不是強迫祖先搬家。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清楚揭示「一個文化紀念物是和其所烙印證物之歷史與其發生之場域密不可分」。 因此,就實質保存面來談,即使維持「縣定遺址」的規格,我們都希望國家能提供人民接近漢本人生活環境的機會,從山海環境脈絡體察先住民的生活史,若人民僅能在博物館內透過單一的文物來憑弔遺址,這不啻是一種斷裂的歷史觀,更斷絕了宏觀認識土地的機會。
【保命符二:著手進行遺址與工程共構設計】
共構設計是工程技術、是文化責任、亦是國家發展掌舵者的魄力試煉。漢本遺址位於如此特殊而險峻的地理環境,遭遇兩次土石流覆滅卻又一次次創造出璀璨的歷史,洋流串連起與南亞頻繁的貿易行為,足以發展成為國際文化倡議的「文化南向政策」,也呼應《魁北克宣言》對於場所精神的重視。目前可見的橋墩以及出土的考古現象,雖構成工程遇到遺址的暫時性衝突,但卻不應被操作成零和遊戲。若我們能用最創意的工程技法使得遺址與道路共存,也可讓世界工程界看到我們尊重文化遺產的實際作為。
但此刻難的是新政府能否有魄力帶領人民看到不同的發展願景。我們親自到現場參觀遺址走訪幾趟,也能從蘇花公路感受到蘇澳地質的不穩定性,因此,「避險」的概念若只是用「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來保障,那無疑是最危險的想法。以漢本遺址附近正在施作的工程為例,雖然容易崩塌路段已改採隧道通行,但遺址的地層和出土家屋的擋土牆痕跡,說明該地至少有過兩次以上的土石流,未來隧道口和橋墩能否禁得起土石崩落,或許我們應借重「考古資料」來增強對該路段的風險掌握度,讓工程安全、文化證據互利雙贏!
除了必須破除「通車=安全」的迷思,我們更應發展周全的路況監測、靈活調度替代交通運輸來減少傷亡、確保安全、保障路權!過去民間討論蘇花改的必要性時,早已發展出許多豐富論述,包括積極發展航運取代公路的唯一性,不但交通時程有效縮短,也可讓人們從海洋回看台灣島,開創出許多舊思維所沒有的新價值。這些存在已久卻不被重視的聲音,亟待文資委員們用心聆聽!在面對到工程難題時,切莫拘泥於那「一條路」,而是以開放機制邀請各界商討宜花東的交通、文化新願景。
想像不遠的未來,你要什麼樣的海岸?
昨日環保署通過台東都蘭灣的龐大開發案,9/30又即將有宜蘭蜜月灣開發案要補件進行環差。雪隧通車後對宜蘭造成的環境衝擊,我們心中都明白,「一條路」會解決部份問題,但也會製造出更多問題。位處各大海岸開發案間的漢本,會繼續服務於兩端的開發思維、被力求快速通車的政策碾殺嗎?還是它能倖免於開發案外,在南澳、和平一帶發展出深厚的海洋歷史教育、南島文化認同?明日的文資審議委員會,絕對是力挽狂瀾的關鍵。
這段時間以來,有人說漢本遺址是臺灣的龐貝城,也有人說,不遠的將來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搭飛機、搭船來看漢本遺址。我們期待漢本遺址好好地留在原址,它的旁邊會有一條設計精巧、建造堅固、友善為遺址創造重生之地的道路。尤其在臺灣的國際局勢如此艱困的此刻,漢本遺址是上天送給臺灣的禮物。兩千年前,漢本人住在一個天險般的小村莊,卻為自己打造出橫跨東亞海域的國際格局,這難道不是祖先們為我們所展現的臺灣人精神嗎?即使有些海岸被讓渡給財團,但若審議委員會能替漢本留下保命符,我們就還能回到漢本這個臺灣曾經的榮耀之地,以漢本為起點,走向榮耀嶄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