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小草
文/陳正益 (台南女中公民與社會科老師)
一場差點打破史上最晚形成的颱風,卻變成史上第一個形成就直接侵襲台灣的最強颱風,它直接重創了蘭嶼、綠島與台東市區。從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上看見一排排被強風吹落甚至倒塌毀壞的招牌、鐵皮,但沒想到這個畫面會在此次風災過後成了議論的焦點,我想說的是社會不該落入台東人都住鐵皮屋這樣具有地域歧視的認知中,我相信如此強度的颱風若無中央山脈的屏障,直接侵襲北部、西半部或任何一個縣市,下場都是一樣的,就是招牌、鐵皮滿天飛。但為何會有這樣的場景,不禁想起上課時常與學生分享的生活經驗。
鐵皮屋與脫序的廣告招牌成了台灣建築的象徵
高一上學期在上「文化」單元的課程時,秀了幾張台灣在日治時期少數被保留至今的鳥居圖片,幾番的討論後順便問學生說為何知道這是在台灣?大多數的學生都很本能式的回答:因為旁邊民宅的屋頂是鐵皮屋!是的,標準答案!但曾幾何時,頂樓的鐵皮屋成了台灣建築物的象徵?印象中還有次在火車站利用候車的閒暇時刻逛了車站的紀念品攤位,看見一張台灣街道圖的風景明信片,而能夠很清楚地辨認是台灣街道的原因除了繁體漢字外,還在於街道兩旁店家一個比一個大的廣告招牌(比大的原因推測應是唯恐比相鄰店家的招牌小而被遮掩,因此大家越做越大)。上述兩種景觀,雖都很有〝台灣特色〞,但卻也看出台灣民眾的心態與政府幾乎完全放任不管的脫序現象。
效率迷思形成了現在的「鐵皮文化」亂象
以前上課時,日本老師曾經提到在京都,麥當勞要設置廣告招牌時,地方政府為避免那鮮豔的紅黃LOGO對街區產生違和感,要求改成暗紅色;同樣地在岐阜縣的古川町,一個成功推動社區營造而聞名全日本的山中小鎮,為維持百年來的古風,對於街景、建築物高度與樣貌都有一套存在町民心中不成文的規定,而居民也都樂於遵守。反觀台灣,或許是因為夏天的高溫多雨,多數建築物頂樓都加蓋鐵皮屋,甚至筆者所在的台南,記得十多年前剛到現在的學校任教時,學生帶我一起去逛著名的安平老街,卻令人失望的看見很多的鐵皮屋與荒廢老屋外圍以鐵皮圍籬包覆,完全看不見所謂「老街」的樣貌與氛圍。近年來因為台南興起一股「老屋欣力」的風潮,許多過去幾近廢棄的老屋被整理成特色民宿或餐廳,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命,但也注入了商業利益至上與台灣一窩蜂的宿命,到最後,老屋與豪宅成了同義詞(此故事在之前的文章曾經提過)。誠如一次與蒞校的社運演講者在回程的車上意見交流時所提到的共同感受:「文化創意產業,若沒有產業是無法支撐其向前走下去的,但台灣的文創產業走到現在常常只看見產業而看不見文化…」要說的是文化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累績與精雕細琢才能慢慢形成並持久,而台灣在一昧追求快速、價廉的效率迷思中形成了現在的「鐵皮文化」亂象。
教育方式造就國家的產業型態,代工-世界是別人的
在歐洲的丹麥、德國、瑞士…等國,其引以為傲的工藝製品或重點產業(如手錶、汽車等),甚至傳統建築與一般街區的打造,相信都與國家的教育息息相關,如此先進與高人均所得的國家,其實對技職教育是相當重視的。除此之外,他們強調參與、獨立思考並尊重他人,而我們的教育與價值觀則仍陷在分數與考試至上的泥淖當中。島國的台灣,缺乏天然資源;北歐的雪國在冬季也是資源極度匱乏的,但兩者發展出來的文化卻是極端不同。諾大的商店招牌凸顯的是唯我獨尊與比較的心態,鐵皮屋呈現的是快又便宜的效率至上,但其實都是脆弱的…。一個國家的樣貌與社會氛圍其實與其教育模式是相呼應的,校園裡分數與名次的錙銖必較,社會與媒體比較的是各校滿級分的人數有幾個、上第一志願的人數有多少,而這也似乎也成為評價辦學好壞的指標,滿級分人數減少或歸零就成為眾矢之的,家長開始砲轟學校辦學不力。因此,學校、家長在乎的大多是如何讓學生快又有效率地考上好的學校,只要能與升學有關就想盡辦法達成(為取得服務學習時數阿公阿嬤連夜排隊只為幫孫子排到醫院志願服務的機會,連里長也可開出打掃社區的服務時數證明,地方政府則是辦理更多的競賽讓學生能在競賽項目取得積分,體適能檢測甚至也出現如民間代辦汽車定檢一樣的單位),但若是與升學無關的科目則注定走入冷宮。這樣的教育形塑的自然是現實、缺乏獨立思考與相互尊重的價值觀,進一步呈現在產業上就是代工(別人設計好的,我們照著生產,低成本高效率),但世界是別人的。
文化並非靠金錢涵養,城市美學有賴政府與社會共同營造
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應是建立在人民能不斷學習、並化為具體實踐的行動與能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並對自己與團體負責,而不是只想到自己,我們的文化太多的自我與我族中心的觀點,因此形成現在的都市景觀,就像漢人在蘭嶼建起水泥屋一樣,其實這也是對異文化甚至是大自然一種「不要命的自負」,到頭來還是以卵擊石與人無法勝天的宿命。文化的形成需要時間無法速成,文化也不一定是要靠金錢才能涵養;同樣的,城市美學並非要仰賴金碧輝煌的皇宮豪宅才能形塑而成。試想,一條古樸乾淨又能守望相助的傳統社區,相較一棟冷漠而又住著達官貴族的豪宅大廈,哪一個美麗?台灣公民社會的形成,相信除了參與、用心,還要政府與社會能從細心琢磨打造的生活美學與都市景觀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