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管中祥
8月1日,許多勞工滿心期待,以為從今天開始,工作六天,就一定會有一天休假,不會再有馬拉松式的過勞工作。但沒想到,原本說好可以「七休一」的民進黨政府,卻再度駛入「髮夾彎」。
行政院長林全30日邀集相關部會研商,勞動部長郭芳煜也在晚間舉行記者會表示,將在2個月內制定裁量基準,檢討各行業適用的標準,所以8、9月連上12天班並不違法。簡單說,「七休一」的政策至少在10月前不會實施,就算到時真的施行,恐怕也不會適用在每個行業。
會有這樣轉變,是因為在6月30日廢止「勞工每7日中至少應有1日之休息作為例假之處理原則」的行政命令後,引起客運、媒體與觀光業的反彈。相關利益團體動作頻頻,客運業者揚言減班,媒體質疑政府有意學習共黨國家的手法,企圖打擊與管控新聞自由。
勞動部與媒體業者認為,包括總統出訪、奧運比賽等大型重要活動,記者需連續採訪,難以適用「七休一」的規定。例如,報業公會理事長羅國俊就說,即將舉行的奧運,各報獲發採訪證數量,國際奧會有嚴格管制,若持證記者須七休一,而證件不可能交付他人使用,許多賽事台灣記者將無法採訪,選手若有優異表現,國人也無從得到第一手的報導,極不合理。
這樣的說法乍聽之下有其道理,看來業者也希望能提供觀眾最新、最快、最好的服務。不過,類似總統出訪、大型國際比賽的情形並不多見,若將少數「例外」作為通則,並不合理。進一步來看,即使這些「例外」真的發生,難道就無法適用「七休一」的規定?
最簡單的作法,就是業者之間彼此協調,相互支援,這在目前元首出訪,或者一般採訪時便已常見,況且人力十分缺乏的地方記者,早就建立好彼此協調的網絡,稍稍補足媒體資方不斷裁撤地方記者的窘境。但坦白說,這是下策,對新聞品質的提升沒有任何的幫助,記者也沒辦法得到該有的休假。更根本的作法就是加派人力,讓記者輪休,不但能符合法令,當媒體工作者保有健康的身心,也才能供較好的報導品質。但媒體老闆會願意嗎?
這些都是「成本」,台灣的資方,在政府的保護下,早就習慣用低成本換高產值,用低薪買下勞工的血汗。這才是資方百般抗拒、不願配合「七休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然而, 一切以「降低成本」為營運準則的企業,怎麼可能會有好的產品與服務?媒體老闆想的是如何透過省錢來賺錢,不願提供優質、友善的工作環境,媒體工作者又如何能有好的發揮?到頭來,不但記者身心俱疲,無法作出深度報導,在高工時的壓力下,只能隨意應付交差,發發廢文,報報公關行程,倒楣的不只是記者,也辜負讀者的期待。
客運業的問題更加嚴重。人手不足,就應該增聘人力,而不是增加現有勞工的身心負擔,過勞的司機就是危險駕駛,為了省錢,反而可能帶來更大的危險,是把駕駛及乘客置於高度風險之中,最後,沒有贏家。
產業型態已經改變,過去剝削勞工換取利潤的那套思維也該隨之改變。想要有好的獲利、好的品質、好的服務,就應該要好的投資,不論是服務業或媒體產業都是如此。不給員工好的工作條件、充分的休息,就不會有好的發揮,也不會有好的工作品質。省下不該省的「成本」,不僅會引起員工反彈,也會因為品質變差而無法換來更好利潤,最後還會引來消費者連連抱怨,這樣的結果,反而會帶來企業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