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

蔡英文道歉之後,就能和解?

文 / 管中祥

8月1日,蔡英文破天荒地以總統身份向全國原住民道歉,除了道歉,她也說要設立「總統府原住民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彙整原住民族受迫害之真相、規劃相關回復或補償措施。

雖然如此,政府未來該怎麼作,仍引起族人質疑,蔡總統的道歉「姿態」也引來不滿。「為歷史正義而走」的馬耀武道認為,要道歉就該走出總統府傾聽部落的聲音;在總統就職典禮演唱的歌手巴奈也說,政府挑選原住民代表道歉,根本就像是在扮家家酒。

相較於兩天前的「朝拜」儀式,8月3日下午,蔡英文靜靜悄悄地走出總統府,走進抗議的族人,張開雙臂擁抱老朋友巴奈,坐在現場靜聽族人聲音。蔡英文的舉動的確讓人感動,坦白說,這也是另一個儀式,一個相對謙卑的道歉儀式。但,道歉之後,問題就能解決?

不容否認,蔡英文作出前所未有的示範,她很清楚的知道「一個族群的成功,很有可能是建立在其他族群的苦難之上」,她也說「這一段歷史必須正視,真相必須說出來…最重要的,政府必須為這段過去真誠反省,這就是我今天站在這裡的原因。」

雖然不少人認為,蔡英文沒必要向原住民道歉,因為人類社會本來就是優勢劣敗,即使漢人有錯,問題也在國民黨,不必由民進黨籍的總統來作。然而,就因為這樣,才讓蔡英文的道歉更具意義,更何況,所有的統治者也都承接了前一個統治者的資產與責任,道歉的目的,除了謙卑面對歷史,更如同蔡英文所說的:「今天的道歉,是這個國家內部所有人邁向和解的開始。」

蔡英文的道歉文的確感人,其中有關自省、和解、族群權力的觀點也應該透過各樣的方式來讓社會討論,只是,道歉之後,問題就能解決?口說和解,社會就能和解?

雖然,蔡英文走進抗議族人,讓不少人感動,但當天對於族人的疑問卻沒有明確回答。對於總統府設立委員會卻沒有相對應機制的作法,暨南大學助理教授莎瓏·伊斯哈罕布德就說,如果「沒有調查權就沒有真相,沒有真相就沒有和解。」

事實上,除了調查真相,能不能和解還涉及到認識、理解與文化的問題。

例如,關於近來引發爭議的原住民狩獵問題,蔡英文的道歉文中就提到「我會要求相關部門,立刻著手整理,原住民族因為傳統習俗,在傳統領域內,基於非交易的需要,狩獵非保育類動物,而遭受起訴與判刑的案例。針對這些案例,我們來研議解決的方案。」然而,在現實上,近年來因狩獵而被起訴、判刑的卻是因為獵捕保育類動物。

或許有人認為蔡英文的道歉文也許只是一時失誤,將「非保育類」寫成「保育類」,但,道歉文稿經過上百次修改,犯錯的機率很低,即使是,多日已過,未見更正。相反的,這樣的「錯誤」恐怕是反應了蔡英文和他的幕僚,打從心裡就認為原住民的狩獵範圍只限於「非保育類」動物,若是如此,這和過去又有何不同?涉及到的文化差異與認識又如何理解?若無法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或尋求共識,又如何能和解?

對許多人來說,生態、動物保育是近年來才有的觀念,甚至是政治正確的主流價值,因為人類濫墾、濫殺破壞自然生態,因此必須立法規範。但對許多原住民而言,傳統部落的狩獵活動就是最自然的生態調節與保育,現在的法律不但限制傳統文化的傳承,甚至因為錯誤的保育方向,反而帶來另外的生態災害。

這樣的爭論涉及到文化、價值、法律、生活方式等問題,很難在短期內找到彼此尊重與共存的方法,社會若真要和解,恐怕就得先從相互理解開始。然而,除了日常生活,最基礎讓彼此理解的教科書中原住民形象卻是片斷與模糊。例如,在高中必修的128小時歷史課程中,只有3小時談原住民,其中1.5小時是考古史,真正認識現代原住民的部分只有1.5小時。原住民形象不但邊緣並且零碎,在這樣的歷史建構下,再多的道歉,恐怕也解決不了文化裡的族群歧視與衝突。換句話說,蔡英文若真有心,除了口頭道歉、法規完備,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機制讓社會不同族群相互理解、彼此學習,恐怕是新政府必要思考的問題。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