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旗山太平商場-大溝頂老街
在2006年第一次參選市長時,陳菊市長曾說當選後要讓「高雄市民有幸福的感覺」對選民的承諾她一直放在心裡,這是一份責任,她明白市民期待經濟發展,增加幸福感,她責無旁貸,希望市民給她時間處理市政沉痾,而市府同仁執行公權力時「期以同理心盡最大力量來協助市民」;並且在2013年取得了令市府自豪的「國際宜居城市獎」。曾被譽為人權鬥士的陳菊市長,也積極推動「市府的行政透明化,將高雄建設為一個人權城市、宜居城市。」
10年後的今天「讓高雄市民有幸福的感覺」、「期以同理心盡最大力量來協助市民」、「極推動市府的行政透明化,將高雄建設為一個人權城市、宜居城市」尤其這三句當年的施政主旨,看來格外諷刺。10個年頭過去了,高雄市政成績單看似相當亮眼,但實地裡究竟如何,很值得我們來省思。細數這10年來在高雄幾項重要公共建設推動上,表面上都能讓市民接受滿意,但其實是很多犧牲跟毀滅來換得的「犧牲的是市民的幸福,毀滅的是人權與居住權利」。
也許是大溝頂老街相較於整個高雄,不過就如滄海之一粟,所以對市府及許多人而言,大溝頂的消失不足以惜,因此市府完全不顧過去所言「極推動市府的行政透明化,將高雄建設為一個人權城市、宜居城市」在計畫未透明公開、毫無真誠磋商機會之前,執意要拆除這個當初帶起旗山風華的老街。
雖然市府多次強調,會依照「高雄市舉辦公共工程拆遷補償及救濟自治條例」,對原承租戶辦理救濟,協助弱勢戶搬遷,給予社會住宅安置、租金補貼、協助租屋等工作,也會持續與居民溝通,盼拆除工程順利完工。但到目前,市府完全不顧居民只願「原屋保留」的訴求,且在旗山的地方勢力結構,甚至將拆遷補償及救濟自治,用做是分化、攻擊大溝頂居民的手段,並刻意利用話術來營造旗山在地人與大溝頂居民的對立,導致不時會傳出「大溝頂居民都早已領取補償金」、「旗山多數人都認為大溝頂必須要拆」、「大溝頂老街會防礙旗山發展」「大溝頂根本並非老街」等惡意抹黑、挑起對立的話語。
也許是市府與旗山地方基層政治系統的責任歸屬不同,或是在溝通上出現了什麼問題,市府口口聲聲說會持續與居民溝通協調,但旗山地方上卻有完全相反的作為,導致我們大溝頂居民有著腹背受敵的壓力,究竟是市府未落實與地方施政管理一致性?還是旗山地方的基層政治系統也淪為市府的幫兇打手?
大溝頂是旗山發展初始命脈,這是有文獻記載及合法建造合約可以證明,大溝頂老街的保留也絕非為求與日治時期建立之老街(現中山路)爭奪價值及重要性,旗山未來都市發展規劃及水患問題的改善,更不是市府或地方單方面的決議就該執行,任何施政都該充份的討論溝通,施政計劃更應該公開透明、縝密周詳,不該如此的草率黑箱,這不單單只是關係到大溝頂33戶的居民,對旗山整體都將會有非同小可的影響,其傷害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