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莎瓏.伊斯哈罕布德(暨南大學原鄉發展專班助理教授)、馬躍.比吼(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小教室發起人)
8月1日Tjuku小英總統以總統身份正式向原住民族道歉,8月3日到凱道與歌手巴奈及青年們見面,帶回滿載族人期望土地正義的旗子,8月11日開始陸續拜訪部落,聆聽都蘭、莿桐、比西里岸、蘭嶼等地族人的陳情與建言。
Tjuku總統推動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誠意令人感動,但是除了核廢與土地議題之外,教育也是重要的項目。從荷蘭、清、日本到中華民國,對原住民的教育都是強加殖民者的文化、語言、價值觀到原住民身上,讓原住民向殖民者學習。結果在這些教育工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原住民年輕人離自身文化越來越遠,各族價值觀、語言、文化、歷史、傳統知識逐漸在族人生命中消失。
以族語為例,族語課在國中小每週只有一小時,都市地區國中小及一般高中大學極少有族語課,孩子學族語的時間比學英語少得多,這是學習族語的好環境嗎?以傳統知識為例,各級學校教材中極少有各族傳統知識,只仰賴有心的學校與老師自編教材,有多少孩子有機會上到這些課程?再看看歷史,各級學校教材中沒有原住民觀點的歷史,就連漢人觀點的原住民歷史都少得可憐,例如高中三年的必修歷史課128小時中只有1.5小時介紹台灣考古,再1.5小時介紹數十族的原住民,孩子如何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認識數十個族群數千年來的歷史?
更重要的是,教育是教出一個美好樣式的人,每一族有不同的價值、不同的美好樣式,例如卑南族強調膽識、Pangcah強調團隊精神、布農族強調敬天,這樣各族獨特的價值觀,目前的主流學校教育裡也很少見,很難傳承給孩子。
如果繼續使用主流教育的統一教材,沒有研發出全新而能傳遞各族價值觀、文化、語言、歷史、傳統知識的教材,原住民的孩子受再多的教育,也只能成為堂堂正正的「別人」,無法成為「自己」,無法成為堂堂正正的「卑南人」、「Pangcah人」、「布農人」…
中華民國有一個「國家教育研究院」,負責研究發展各級學校教材與教育政策,這個員額187人、每年預算五億多的單位,只研發以主流族群為主體、單一價值的教材,極少研發原住民相關教材。目前看得到的極少量原住民相關教材,除了族語教材有專門機構研發之外,大都是有心的學校與老師,在經費極少又要兼顧日常工作的克難環境下自行研發的。
數十個原住民族需要數十套各級教育所需的教材,這樣龐大的工作,不可能只靠少數老師的用心與奉獻。我們需要一個「原住民族教育研究院」,至少比照與「國家教育研究院」相同的員額與預算,才有可能研發數十個民族的孩子們需要的教材,規劃獨特的教育政策,讓原住民族教育的轉型正義,踏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