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庫記者黃怡菁
新聞媒體從業人員血汗過勞問題嚴重,記者資歷達14年的壹電視工會理事長鄭一平指出,自己遭遇過最長工時發生在2004年總統大選期間,當年服務的某新聞台從選前的2月初開始「禁休」,加上選前還發生319陳水扁槍擊案,導致記者們選舉結束後還不能休假,直到同年4月凱道發生民眾打破SNG攝影記者頭骨事件,主管才終於取消禁休制度,前後連續工作長達60天班。
媒體勞動者變態畸形的責任制有望終結嗎?儘管勞基法七休一政策即將上路,但勞動部有意訂定裁量基準,免除媒體業七休一限制。傳媒工會擔心政府將為資方大開後門,九一記者節這天,鄭一平與民視工會常務理事兼北市產總理事長鄭雅慧、記協、媒勞權小組、傳播學者等十多人共同宣布「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啟動籌組,呼籲電視台、報業等傳媒工作者團結組工會對抗剝削,別讓媒體勞動環境繼續向下沉淪。
去年(2015年)媒體業專案勞檢,34家媒體勞檢遭裁罰金額超過1000萬元,其中以工作超過12小時和未依規定給付加班費比例最多。以電視台黨政組記者為例,清晨六、七點早車出發立法院、追隨政治人物公開行程都是家常便飯,有不具名的記者表示,最累曾經凌晨五點就從公司搭採訪車出發,卻到了晚間七點半才能結束工作離開公司,光一天的工時就長達14.5個鐘頭,「公司能凹就凹。」至於採訪過台北市長柯文哲單車一日雙塔的蘋果日報前記者也匿名表示,當時為了達成該工作任務,更是連續40多個小時沒有闔眼睡覺。
颱風天,部分商業新聞台為「嚴陣以待」,往往也會要求記者禁休,提前趕往東海岸連線報導。新聞台雖然會派兩組以上記者於同一縣市輪班,但24小時切分為兩班制,夜班就得從晚間八時,工作到隔天上午八時,12小時長工時儼然是颱風天媒體從業人員的常態現象。
然而,過勞狀況並不僅止於特殊的突發災難,為了達到「人盡其用」把cost down套用在記者身上,在最低時數內發揮最大產值,導致有部分記者面臨「一日北高生活圈」的採訪要求,甚至一天內上山下海,上午在台灣的中南部山區採訪,下午「噴」到北海岸繼續採訪,且需在同一天內完成、產出新聞寫作。
記者身心被榨乾,勞動成果卻不見成正比。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表示,從勞動部公布的薪資調查可發現2003到2013年間,記者絕對薪資下降12.9%,近一成三,而受僱的記者人數則減少19.4%,將近兩成。鄭一平也說,以他在業界的觀察,有線電視台每一年的流動率高達20%左右,「看看我們這組同仁,三年前的大合照,現在還剩幾張臉孔還在?」
北市勞工局大規模針對媒體勞檢過後,蘋果日報、TVBS等媒體為因應記者趴趴走的工作特質,發展出手機打卡制度,然而蘋果日報前記者表示,新制主要是為了應付勞檢,真正領過加班費的次數只有一次而已。不具名的電視台記者也認為,勞檢只是改善長工時的被動方法之一,雖然現在主管會顧及工時合法性,逼記者早點下班,但工作量根本沒變少。
加入工會就有機會改變現狀嗎?目前四大報擁有工會的分別是聯合報系、蘋果日報、自由時報;無線電視台,公視、華視、台視、中視、民視也都有工會組織;有線電視台則只有壹電視和東森在近幾年內方才成立工會。鄭一平認為工會出現後,主管對於人力調度的安排上「會比較有效率」,也不敢隨便對記者禁休;勞檢時,工會可派代表陪鑑,告訴勞檢人員公司的說詞正不正確。
劉昌德說,六月的華航空服員罷工抗爭,給了台灣勞動者新的啟發,如果在企業之內組織工會困難、有風險,那麼採取職業工會或產業工會的方式捍衛勞權,也許能夠「從舊的途徑,尋求新的新方向。」鄭一平呼籲所有在媒體傳播業的從業人員,無論是記者、攝影、後製、燈光、工程、編輯、導播、美術、成音、行政、印務、業務廣告等「與其背後抱怨主管,不如加入工會改變現狀。」
相關評論:過勞的記者很難作出有品質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