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成允華
這天,屏東大學教育系副教授王儷靜來到《燦爛時光會客室》作客,她打開包包拿出許多國中小課本,這些厚重的課本是她特別從屏東帶來的,她說,因為性別教育這件事真的很重要。在現在的網路世代,即使課本沒有教的,孩子也有管道知道;「最好的方式是老師也準備好了,跟著孩子一起學習。」
無關乎宗教信仰、性別認同,當有些事實、有些人的困境真實存在於這個社會,為什麼我們要避而不談?王儷靜呼籲,讓我們好好地來看現在的教材,關於性別教育,「學校到底教了孩子什麼?」
引發爭議的專書 為「教師」參考書
王儷靜是教育部第六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常務監事,也是國小性平教育課程與教材專書《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的主編之一。
在近日反同婚的聲浪中,許多家長的擔憂日漸浮現,有家長擔心「性平教育裡的同性教育、性教育」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有家長在政府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出「不得強迫學生接受同志教育」、「由家長監督性教育」等連署,而王儷靜曾參與主編的專書《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其內容也引發不少爭議。
回溯此書脈絡,王儷靜從「九年一貫」政策談起。教育部在民國87年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議將資訊、環境、兩性、人權等重大課題「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中。
王儷靜說,但對許多老師而言,此模式不容易,「如何將性別議題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等領域融合?」這是他們遇到的難題;她提出,除了融入課程,生活的各面向皆與性平教育相關、教學中也會發現性別議題,「老師們能怎麼教、又該如何在既有的課程架構下帶入性別觀點?」基於這些可能的疑問,於是有了《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這本書由教育部自九十七年起委託專家學者編撰,為「教師參考用書」,提供教師參考如何處理教學中的性別議題。
避而不談問題仍在 不如好好談
到底該不該在小學階段教孩子性教育? 王儷靜說,性教育就跟交通安全教育一樣,讓學生能夠先有認識與準備。
王儷靜舉例,就在今年,有一位三年級的小孩告訴她,「娘娘腔」在他們的班上是被用來偷罵同學的「髒話」;她指出,在老師的背後,這些歧視與攻擊仍在孩子日常生活中不斷發生,「既然這些是真實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情形,我們怎麼可能不去跟他們討論?」
她解釋,「性」其實不是只有性行為,還包括對自己身體的認識、性對關係的影響,如果規定這些不能在課堂討論,那麼學生會轉向網路去得知。在網路發達、社交媒體蓬勃的年代,家長沒有辦法完全禁止孩子透過其它管道,去接觸課本沒教的事,「最好的方式是老師也準備好了,跟著孩子一起學習。」
「無關乎一個人的宗教信仰或性別認同,保障每個孩子在學校的安全是國家的責任,也是學校教育必須提供的。」王儷靜更認為,性平教育屬於國家責任,國家不能躲在反對聲音的後面。
以性別友善廁所為例,王儷靜說,這不是「我能不能教」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中,真的有學生因為害怕被霸凌、被取笑,在學校一整天不敢去廁所,「如果這樣的孩子是存在的、這些恐懼是他們的生命經驗,那為什麼不能談?」
王儷靜認為,應提供學校老師們更清楚地同志教育教材、相關參考資源,但教育部在這部分推動速度緩慢,她呼籲,「讓不同性別的孩子都能夠安全的在校求學、交友、認識世界,屬於國家的義務,國家不能躲在反對聲音的後面。」
「性平教育」不等同「教性行為」
王儷靜解釋,性平教育中「解放」的概念,並非像許多家長聯想的「無止盡地做愛」,性平教育是一種解放性的教育,這裡的解放指的是,從一元、一種觀點的窠臼中掙脫出來,她認為性平教育是欲使人「自由的」,但自由並非為所欲為,而是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關於同志教育,王儷靜說明,同志教育還包括討論什麼是同志、同志生活處境、同志所受的歧視與壓迫,共同討論這個社會如何讓每個人在追求更好未來的路上,能不因性別、身分受到歧視與限制。她說,「同志教育是孩子認識社會現象的一環,而對於許多孩子來說,也可能是能夠肯認他們生命的重要機會。」
在事實基礎上 開展性平教育討論空間
王儷靜聊到在推動性平教育一路上受到的攻擊,她說,遺憾的是,很多攻擊來自移花接木、斷章取義。
而許多反對的聲音致力捍衛他們心目中的「家庭」,王儷靜回應,但是現今社會有很多孩子的家庭結構並非如此,當這些孩子被教育:「一夫一妻、一父一母才是完美的家庭」,他們會認為自己的生命經驗是不被社會肯認的。
王儷靜最後呼籲,如果欲開展性平教育討論空間,那麼就不要聽信移花接木、斷章取義的謠言,在「事實」的基礎上討論,好好地看現在的教材、現在學生的經驗、社會所缺少的進步動力,以及檢視社會是否提供每個人好好生存的空間。
【同步閱讀】《燦爛時光會客室》第134集:兒少不宜?性平教材教什麼?
【延伸閱讀】性平教育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
性平教育二十載,師生異同站出來
蘇芊玲:完整的性知識與討論 讓孩子為自己做最好的決定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130集:性平教育害我不知怎麼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