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嘉義公車票亭,停車邁造!
文 / 管中祥
2月8日上午,位於嘉義市火車站前,曾是嘉義縣市重要交通樞紐,見証大嘉義地區五十多年發展的嘉義縣公車票亭遭到怪手無情拆除,正式宣告又一個曾經參與建造嘉義這座古城的肢體與人民記憶的歷史建物,再次毀在政客手中。
這座長期被包覆廣告帆布下,難以見光的歷史建物,其實有其文化歷史及建築美學上的重要價值。
1950年8月,嘉義市廢除省轄市資格併入嘉義縣,1952年縣府為了解決縣內交通問題收購了「嘉合汽車客運公司」,隔年成立嘉義縣公車處,1961年,嘉義縣公車票亭完工。位於火車站前的票亭成了全縣交通的心藏,每天接送各地的學子、勞工、戀人與旅客,不論他們是住在靠海的布袋、東石,還是要從竹崎、梅山等山區進城工作、就學的辛勤人民,或者是到吸引萬千遊客的阿里山朝聖的旅行者,公車亭都承載了無數生命的流動軌跡。
不只如此,嘉義縣公車票亭也見証了地方政治的發展與爭議。
1982年7月1日,在許世賢等地方人士多年奔走下,嘉義市再次升格為省轄市,自此,縣市分治,縣、市政府也因多起產權問題而爭議不斷。公車票亭像是個等待父母離婚判決的孩子,活在隨時被捨棄的驚恐之中,即使如此,他每天仍守著本份,連繫著雙方的情感及往來的記憶。
1999年12月31日票亭租地租約到期,雙方政府展開產權訴訟,2013年,法院判定嘉義縣政府應將地上物拆除騰空,將土地還給市政府。去年底,嘉義市政府認定公車亭沒有保留價值,並要興建站前廣場,決議拆除。
建於1961年的嘉義縣公車亭是個兩層樓的橢圓形建築,配合圓弧外牆的旋轉樓梯貫穿上下,一樓是售票口,以及讓旅客遮風避雨的候車空間,二樓曾是讓還司機過夜休息的房間,但後來成了置物室。
多位文史工作者已經指出,這是座機能性極強的現代主義建築,上述的特色也代表1950~1960年代強調功能而非外在裝飾的建築樣貌,不僅在台灣十分罕見,並且和同時期的國際建築接軌。然而,這樣的建築與記憶卻仍逃不過被怪手拆除的命運。
城市的建築不論時間長短或美醜,都有其歷史、社會意義,不能說拆就拆,說棄就棄;城市的發展,也不是少數政客在辦公室裡的私人決定,而是要考慮文化、歷史、生活型態與市民意志,是重要的民主參與的過程。然而,多次強調公民參與的嘉義市長涂醒哲,在城市治理上卻很少促成公共討論,將城市的規劃納入更多基層的聲音,即使過去曾多次舉辦i-voting了解民意,但最後的執行結果,卻往往和人民的意見違逆。
事實上,涂醒哲2015年5月15日曾於台灣中油煉製研究所國際會議廳,以「夢想起飛建設新嘉義」為題發表演講,面對台下近約180名的聽眾曾說,「『建設新嘉義』是市民的共同期望。他的施政理念以科學治市、讓民主抬頭…告別小恩小惠小確幸的施政,要藉…公民參與及區域聯合治理等徹底改變體質的大政策,讓嘉義翻轉新生。」然而,涂醒哲卻不理市民的反對與建言,讓公車票亭入歷史,所謂「民主」、「公民參與」再一次成了政客取得權力的裝飾品。
公車票亭的消失也顯露出涂醒哲的政治智慧,公車票亭不但是嘉義縣市居民共有的集體記憶,也是縣市政府要面對共同的問題。但是,口說要「區域聯合治理」的涂醒哲,卻無法對爭議,其實,只要雙方政府願意坐下來討論,找出共存之道,再次「和解」,就有機會留下公車票亭,然而,他們卻無能面對,執意拆除人民的記憶,這樣的印記必然永遠印在政客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