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清閔(苑裡高中公民科教師)
2016年的倒數第5天,行政院公布了30年軌道運輸計畫,[i]預計花費800億元,從鐵路、捷運到輕軌等,建構全台的軌道運輸網絡,為地小人稠的台灣打造更便捷且節能的交通載具。這項政策對於台灣來說,是來遲了些,但總是該來!為何?
台灣過去的交通政策以大公路主義為主,不論是上山下海的環島公路、國道以及快速道路的興建,其實都是著眼在機動性高的汽車,當然我們看到台灣為數驚人的汽機車數量![ii]汽機車的成長除了表示國家經濟成長的需求之外,其實也是國家政策下的產物,因為興建越多的道路,就是鼓勵人民更常開車上路,而後續的外部成本也很可觀,包括空氣汙染在內,國家往往需要耗費不少的資源防制。從馬英九政府時期開始,軌道運輸相關預算比重逐年提升,[iii]這股趨勢至今延續,而中央政府如此轉變,地方政府也不遑多讓!
基隆市、新北市、台中市、彰化縣、台南市與高雄市、屏東縣接相繼提出各式各樣的軌道建設需求,諸如捷運興建延伸、鐵路高架或地下化甚至高鐵南延,支票滿天飛舞。為了「地方繁榮」考量,也為了滿足政治人物選票壓力,更為了輸人不輸陣的縣市比較心態,可以預見這些政策很可能會由國家一筆一筆買單!往後台灣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軌道與車輛。
對於人口稠密且都市化程度高的台灣來說,軌道運輸的確有它的必要性,但想想除了硬體建設之外,我們還需要怎樣的「軌道文化」?!前一陣子到了京都的梅小路鐵道博物館,發現這裡果然是所謂的鐵道御宅族集散中心!一堆年輕男子或拍照或記錄,但除了御宅族之外,我發現更可觀的是數量超多的小朋友,從還不會走路到學齡兒童,比例相當驚人!這間博物館裡除了展示靜態的鐵道文物,還有許多可以動手體驗或親身感受的設備,如模擬駕駛、模擬購票、模擬調度…等,處處充滿兒童的歡樂聲。再對比日本小學生獨自搭車上學的景況,不禁令人想到台灣…。
日本自1870年代起引進鐵路,起步其實不算特別早!但後來的發展卻是遙遙領先群倫,不但後來居上超越英國,還是目前全世界少數的軌道工業出口國。以台灣來說,目前的高鐵列車組、台鐵最新的太魯閣、普悠瑪號,通通是made in Japan。除了日本本身先進的工業製造能力外,從梅小路博物館,可窺知一二,原來教育可以紮根得如此早!最近網路上傳達不少有關台灣教育的影片,多半強調超長學習時數,超多科目數,讓人瞠目。但想想,除了念書,我們國家的能力還有甚麼?日本的例子告訴我們,能力的「啟發」是重要的,這已經變成一種文化,融入在教育與生活之中!
所以回到一開頭的話題,當我們要往軌道國家邁進的時候,我們花費大筆的資源在於興建硬體。的確,這是基礎與關鍵,但我們是否想過培養相關的產業與文化?1880年代台灣鐵路誕生,百餘年來,台灣鐵道文化資產凋零得驚人!我們的支線拆解到僅存6條,[iv]僅存的彰化扇形車庫也面臨彰化市區鐵道改建而可能失去動力,[v]老舊車輛不斷支解…我們還看不到一座兼具保存與教育意義的空間!當政治人物與民眾不斷爭取鐵道建設的時候,如果沒辦法同步提升或引進鐵道文化,最後我們還是只能當個「依賴外人」的消費者。
台灣拚硬體建設半個多世紀,我們是否該思考,給台灣多一點內涵,需要一點硬體之外的養分呢?
[i] 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191649。
[ii] 以2016年為例,全台共有汽車7800000餘輛,平均每3人就一台車;機車數量更是高達13000000餘輛,平均每百人有90輛機車!引自交通部統計資料。
[iv] 台鐵原有的平溪線(含深澳線)、內灣線、集集線以及配合高鐵新建的沙崙、六家線,還有阿里山林鐵。
[v] 彰化市區鐵道改建方案預計將現行平面鐵道騰空為高架,理由是要縫合彰化市區,以利彰化舊城區都市再造,但彰化扇形車庫目前最大的優勢是─一座動態的古蹟!扇形車庫依然保留非電氣化機車頭的維修功能,所以觀光客與旅客在扇形車庫參觀的時候可以看到火車頭在旋轉盤上轉圈、前進後退出庫入庫的景象!但高架化之後,連結的軌道可能被截斷,活的古蹟就要變成死的遺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