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徵, 投稿

【投書】我只要一個家 政府卻逼我炒房 ——南鐵照顧宅豈能解決徵收之弊?

文/南鐵青年

在去年的莫蘭蒂颱風將青年路上的帆布廣告破壞後,反臺南鐵路東移自救會隨即製作了新的廣告。這是抗爭四年來掛上的第三面廣告,而青年路一帶恰是南鐵地下化案徵收拆遷衝擊最大的區域。

南鐵東移爭議爆發後,一位居於該處的居民多次寫信陳情,表明無法搬離既有生活圈的難處,也曾對訪視人員說,他不要照顧住宅,因其不符所需。訪視人員輕鬆回答:「沒關係,你就去簽。不用怕賣不掉,到時候打電話給我就好。」居民需要的是一個家所具備的居住價值,訪視人員則將房屋商品化,這個落差恰是人民與政府數年來始終無法跨越的鴻溝。

「政府為什麼一定要我搬家?」「有沒有不需要搬家也能建設的方法?」南鐵東移徵收是否符合公益性與必要性,一直都是遭受迫遷的居民們最關心的問題。當受迫遷戶在公聽會、說明會、座談會上發問時,臺南市政府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或箝制居民發言。市府唯一願意談的,只有照顧住宅(也稱壓迫住宅),推銷建案更是市府人員家訪的重心。

如果照顧住宅真如市府所宣稱的,建商優質、價格優惠,為何前日新聞中的受訪居民會說,那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呢?

居住型態大異 照顧宅非安置

受迫遷戶原居於繁榮的市中心,生活便利,而照顧住宅則位於機場旁的台糖農地中央,靠近高鐵接駁車的台糖嘉年華站。當居住空間被迫變成集合住宅,首當其衝的問題是實坪變虛坪,嚴重縮水的生活空間無法如同居民原有的透天厝般容納三代同堂家庭;而那些原本可在自家經營小生意者與其僱員們也被迫失業,影片中的繡莊即是一例。更不用說,原本的鄰里往來、食衣住行等生活脈絡在迫遷後全被抹煞,但這些熟悉的人事物卻是年邁南鐵居民的生活重心。

臺南市政府避而不談的另一個關鍵是:徵收費用遠低於照顧住宅的價格。換言之,受迫遷戶在失去市中心的透天厝後,仍須背負數百萬房貸,才能夠買得起一間郊區公寓。當然,建商與市府最愛在新聞上端出美好的樣品屋包裝,以符合中產階級對家的想像,順便為建商宣傳另外幾棟準備賣給一般大眾的高級住宅。不過,樣品屋裝潢並非贈品,受迫遷戶被迫貸款買下的,只是一間家徒四壁的裸屋,他們除了要再買個停車位,還得自費裝潢。

如果照顧住宅不適合我的家庭居住,怎麼辦?市長與都發局長多次在受訪時表示,只要將照顧住宅轉手,就可以賺到幾百萬;市府簡報上也能清楚看到「承購後兩年限制移轉(為避免課徵奢侈稅)」,連節稅辦法都想好了。這些在在說明了照顧住宅的本質既非照顧,更非安置,而是如同股票、期貨般的投資商品。同時也反映出,政府始終無視迫遷造成的各層面影響,不願將社會成本列入規劃考量,僅著眼於金錢補償。

對那些被迫接受照顧宅方案的受迫遷戶來說,這不過是一個減少金錢損失的機會罷了,無助於解決其他傷害,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徵收制度弊病 導致全臺迫遷不斷

土地徵收首重公益性、必要性,土地徵收條例雖將這兩個要項寫入,卻缺乏具體評斷標準,以致於徵收計畫往往淪為一紙荒唐作文。而數十年來,土地徵收所造成的迫遷也在全臺灣造成無數苦難。

長年關注土地徵收議題的徐世榮教授多次撰文指出,臺灣土地徵收浮濫的根本問題在於欠缺全盤考量、僅著重工程可行性與經濟價值的「興辦事業計畫」(如2009年的南鐵東移計畫)總是先獲行政院核定。評估環境影響的「環評計畫」、探討都市空間規劃的「都市計畫」、審查土地徵收要件的「土徵計畫」本應在同一位階以彌補興辦事業計畫的不足之處,卻因程序在行政院核定之後,屈就於威權與效率而效用大失。這也導致工程建設與經濟成長數字被過度放大為公共利益,而環境保護、國土利用、基本人權等價值則被排除在外。

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因為行政院在核定之前沒有將汙染、迫遷等負面影響納入評估,國家重大建設才會引發諸多爭議。如果在最初的計畫中已將人權與環境等因素納入考量,日後就不會導致這麼多抗爭與撕裂。這是徵收的根本問題,但相較於改革制度、解決真正的問題,政府與政客總偏好更簡單的方法:解決人民。

抗爭多磨且苦痛。在臺灣惡劣的勞動環境下,能有時間資本站出來爭取正義、並且堅持數年不肯放棄者,本就是少數中的少數。而政府挾行政機器的龐大優勢,只需以逸待勞,或如台南市政府般與建商合作,公務員兼房仲,以家訪為名到府推銷,輕鬆各個擊破。然而,抗爭力道強弱不會改變南鐵東移規劃過時且問題重重的本質,政客為求政績不擇手段、把摧毀人民的家園當成政治武力展示的暴行,仍與苗栗大埔、高雄果菜市場強拆等迫遷案毫無二致。

在去年新政府上任之後,各地政府接連端出各種軌道建設方案以掠奪中央預算。而這些好大喜功的計畫所欠缺的公民參與機制、所將造成的中央與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以及未來無數的迫遷血淚,依然被虛幻的開發想像與經濟成長數字所掩蓋。

【延伸閱讀】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117集:南鐵東移案 要個聽證那麼難?
我只想要平等對話–南鐵地下化專題整理

圖說:2016年莫蘭蒂颱風後,重新於青年路掛上的帆布廣告。自救會成員下班後看到新聞,匆忙趕往青年路拍攝。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