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黃順星
文 / 管中祥
多所台灣大學與中國的大學簽署「研修承諾書」,內容除了載明來台交流事項外,還強調,「課程內容不涉及任何政治敏感活動」,同時也不能從事任何有關「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台灣獨立」等方面活動。
「承諾書」內容引起社會嘩然,多位學者發起舉牌行動,捍衛學術自由。不過,包括世新大學在內的學校則表示,課程內容不涉及兩岸政治敏感問題,是對陸生選擇學習專業及內容之尊重,同時也符合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教育部若反應過度,將影響大學招生及兩岸交流,甚至也有大學校長表示,此舉會造成寒蟬效應,學術的自主和自由都不見了。
「教什麼?」是政治,「不教什麼?」也是政治。不論是遵守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規定,或者是基於尊重中國學生意願,還是因為兩岸交流,陸生或中國交換生早已成為部分學校的重要「財源」,研修生來台並不是為學術交流,而只是一筆生意。但,不管是考量政策規定或經濟壓力而簽署,其實都是侵犯學術自由。
雖然,這份承諾書的形式意義大於實質,大部分的老師仍會秉持所學與良知,不會避談,該說就說。但如果有學生覺得教師上課內容違反「承諾書」向校方檢舉,那麼,學校該如何處置?尊重學術自由不予提醒?或者告訴老師須依「承諾書」迴避?若是後者,當然就會侵犯學術自由,而依前者,不予理會,那麼,中國政府若認為違反「承諾書」,打算撤回學生,學校又該如何處理?會不會考量招生利益進而妥協?或者,犧牲利潤,堅持學術自由?作與不作,都是兩難,而這樣的「兩難」其實已讓學術無法自由。
這就是「寒蟬效應」!平常或許沒有什麼約束力,但在關鍵時刻的影響恐怕超越原本預期,而這樣的「承諾書」也可能造成部分大學教師心中的「小警總」,特別是當大學管理日益威權化,不少大學老師必須戰戰兢兢面對生計,越來越注意上課的「言行」,「承諾書」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都得謹慎以對。
學術研究、課堂知識並非真空,尤其是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社會、法律、傳媒等學門所關切的議題,不僅與所在環境相繫,也和世界相連,兩岸之間互動密切,相互關連,很難不觸及相關的「政治」問題,如果上課不能討論,不單是有礙兩岸的學術交流,同時也是限制本地學生學習及理解的機會,這種去「政治化」的教育方式難道不是影響學術自由、教學自主與學生學習?
事實上,「承諾書」只是冰山一角,反應了大學對陸生的經濟「需求」,進而願意降格以求,配合要求。然而,如果大部分的學校尚未遭遇招生不足額問題,就願意配合中國政府,那麼,未來招生如果更困難時,難保不會為了生存犧牲更多,讓對方(不只是中國)予取予求,軟土深掘。
各大學簽署這樣的「研修承諾書」,並不是個案,也不是個別大學的問題,相反的,反應出大學的生存困境及其能否堅持學術自由,身為主管機關的教育部豈袖手旁觀?但該著眼的並非只是是否違反法令,而是要面對大學經營的窘境,以及,大學何以願意放棄基本價值,教育部要和大學一起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