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 投稿

【投書】回家的路沒人是局外人

文/周劭芳(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近幾個月,因為「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的劃設限於公有地,排除私有地,原本受保障的傳統領域有180萬公頃,如今卻只剩下80萬公頃,限縮部落權,日後,企業在部落開發將不需徵得原民的知情同意,引起許多爭議。

土地,是原住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原住民的傳統領域中,包含了祖靈聖地、舊部落土地、原住民保留地(現今的部落土地)、墾耕土地、和狩獵區,這些土地對原住民來說都有特殊的歷史文化,土地不僅傳承了原住民的傳統知識,是原住民生命與靈魂所在,也是原住民一切的根源,更是為了年輕原住民打造的「回家的路」,而使語言、文化和傳統得以繼續傳承下去,如果離開了原本的生活場域,失去了土地,也就等於失去了文化。

巴奈曾說:「傳統領域不是施捨,是歸還本屬於原住民的土地。」。確實,17世紀以前,原住民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後來經歷荷西殖民、漢人和日人到後來國民政府時期的統治,原住民的土地不斷受到外來政權的侵占,而失去原有生活空間,馬躍.比吼說,蔡英文總統也承認過,「歷史的發展是,後來的這一群人,剝奪了原先這一群人的一切。讓他們在最熟悉的土地上流離失所,成為異鄉人,成為非主流,成為邊緣。」而如今的土地劃設辦法又再一次剝奪了原住民土地使用的主權。

傳統領域不等於所有權,當私有地被規畫入傳統領域時,這些土地並不會變成原住民的私有財產,而是希望企業在進行大規模商業性開發時,能夠先行徵得原住民的知情同意。去年的引起強烈爭議的杉原開發案,同樣位於傳統領域,除了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之外,台灣東海岸還有其他多項大型開發案,當中有不少屬於私有地,如果今天明確將私有地排除在傳統領域之外,無疑是幫助大財團圖利,以日前通過的亞泥的礦權,未經過原住民的知情同意,就是一項鐵證。

土地不僅是原住民的生活空間,更是承載文化、語言、歷史和傳統知識,凝聚族群認同的場域,是賴以為生的一切,當傳統領域只剩公有地時,生活空間受限,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也會間接被迫消失,文化若不能紮根於土地,便會變了質,失去了意義,劃設為傳統領域,才能共同使用這些資源,也才能透提供年輕原住民回到部落生活,有益於語言、文化的傳承,也能阻止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同步閱讀】原民土地何時爭回? 馬躍:在自己的土地上卻回不了家

【了解必讀】原住民傳統領域排除私有地 原民團體痛批政府袒護財團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116集:小英秀完謙卑原民轉型正義盡日付流水?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146集:夜宿凱道半月 原民呼喊政府聽不見

【延伸閱讀】
和小英還是朋友? 巴奈:不可能被騙第二次
馬躍.比吼:道歉只是開始,我們不會放棄爭取權利
蔡英文道歉之後,就能和解?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