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dakine kane
文 / 周平、謝青龍
台灣又一所哲學系正式走入歷史–今年六月南華大學即將送走最後一屆哲學系畢業生,難道又再次印證了哲學無用論了嗎? 放眼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莫不視哲學思想為大學理念的核心,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校訓就是「真理將使你自由」(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便是一個重視哲學的實例。但是,這樣的校訓或大學理念,卻似乎從未在台灣的高等教育中生根過!
在台灣,哲學系的學生最常被問的一句話,就是「哲學有什麼用?」,更不客氣的問法是「哲學能當飯吃嗎?」,哲學系學生對這樣的問話當然不會認同,可是他們卻又找不到什麼有力的證據能反駁。於是,不論是問的人或是被問的人,他們似乎都默許了哲學系的倒閉乃必然的趨勢了。
四年前,當南華大學決定哲學系停招之時,雖然各式流言不斷,但我以為後來林聰明校長在一次校級會議中的一番話最能道出哲學系之死的原因。林校長說:哲學系一直找不到可對應的職業類別,停招是必然的結果,所以在我校長任內都不會再讓它復招。
原因很明顯,不是嗎?哲學系沒有職業可對應。
蘇格拉底啊,柏拉圖啊,亞里斯多德啊,二千多年前的你們,當初在各種論辯的場合中,可曾想過每場辯論的結果,能為自己帶來多少實質的金錢收益?或者,你們真正在意的並不是利益,而是真理到底是什麼,一如美國哈佛大學的校訓「veritas」(拉丁文,意即真理)。 曾幾何時,大學作為培育知識份子的最高學府,但卻不再在意真理為何了,取而代之的,是訓練一批又一批的職場工作人員。大學,成了最簡便快速的職業訓練所。
南華大學哲學系,曾經為了在此艱難世道裡求生存,改名為「哲學與生命教育系」(簡稱哲生系),目的也不過就是希望藉由熱門的生命教育,來拉抬低迷已久的哲學系招生率。可惜的是,當哲學系的老師們決定放棄哲學之名的同時,其實哲學系也沒有了追求真理的靈魂了。幾年後被學校停招的哲生系,其實它早就是一幅沒有魂魄的屍骨而已了。
如果哲學是大學的靈魂,那麼放棄哲學系的大學,就有可能成為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
如果窮究事物本質是哲學不變的堅持,那麼放棄哲學的大學,就有可能魅惑於表象的虛華矯飾。
如果哲學是一種愛智之學,那麼放棄哲學的大學,就有可能墮入根本的無明愚痴。
如果哲學敏於論辯倫理的大是大非,那麼放棄哲學的大學,就有可能徬徨於是非顛倒的迷途。
如果哲學能夠提升人的美學鑑賞力,那麼放棄哲學的大學,就有可能醜態畢露、俗不可耐。
如果哲學的目標在於認識與修養自我,那麼放棄哲學的大學,就有可能障蔽本來面目和根本善端。
如果哲學警醒我們把生命當作目的本身,那麼放棄哲學的大學,就有可能不擇手段地出賣生命。
放棄哲學的南華大學,我們是不是可以合理地懷疑,她已經成為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魅惑於表象的虛華矯飾、墮入根本的無明愚痴、徬徨於是非顛倒的迷途、醜態畢露、俗不可耐、障蔽本來面目和根本善端、且不擇手段地出賣生命?
康德在「學院衝突」中,努力為大學捍衛無條件探究真理的哲學,不受現實利益和權力的侵擾。反之,南華大學的校長卻為了鞏固現實利益和權力,費盡心思防堵哲學的還魂。德希達在「槓桿,或學院的衝突」中,主張大學的哲學精神應積極地走出象牙塔,並走向公民社會,參與政治實踐。反之,南華大學的校長卻認為,哲學沒有市場價值,也找不到職場對應項,亦即,大學應該技職化、為企業培養產業預備軍。
當世界各主要大學都非常珍視大學的哲學精神時,南華大學卻訓練學生滿足物質利益的追求。衍生而出的是,上自校長、行政主管,下至教職員工生,整個學校失去了追求真理的勇氣,缺乏價值理性作為行動的活水源頭,大家不知為何而戰、為何而學、為何而教。這樣的盲目和空虛,南華大學竟自詡為教學卓越大學、學術影響力私校第一名。沒有哲學反思能力的大學,少了羞恥感的阻礙,真的甚麼話都說得出來。
回想在南華大學任教的第一年,適逢哲學系創系元年。在我第一堂的邏輯課裡,那一張張始脫高中稚嫩的臉龐,睜著一雙雙渴望求知的眼眸,至今仍深印在我腦海最深處,如今即將送別最後一屆畢業生,內心實在百感交集。只願南華哲學的關閉,並不是台灣哲學傾頹連鎖反應的起點,而是提醒世人重新看待哲學的警鐘!
周平 、謝青龍 于南華哲學關閉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