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清閔(苑裡高中公民科教師)
最近驪歌聲唱,各級學校也處於各種人事更迭的狀態,不變的是,學校始終同時面對著學生以及家長,而近期有一些學校相關新聞,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應該當屬新北市立某高中課輔通知單的謎樣選項,這件事情還引發網路上眾多學生連署,要求廢除第八節與寒假暑假輔導課的制度。無獨有偶,我個人服務的學校最近也有一則新聞。
本校建校16年,在今年有一位高三畢業生以極優異的成績,錄取醫科校系,自然全校皆以該生為榮,也為他祝福。但學校除了在校內張貼紅榜表揚之外,上週居然還透過社區資源的贊助,並取得學生與學生家長的首肯,以白馬拉著白色馬車乘載該生與校長,一同在鎮上繞行,車隊陣仗宛如小型繞境!
事後,透過社群網站,我請前幾屆畢業生回去詢問各自的家長,對這件事情的看法與是否會影響對子女選擇高中就讀的意願。雖然這是一場不正式的調查,但獲得的資訊還是可以作為參考。在收到的30則回覆中,具體回覆的有16則,其中有7則表示家長認同。雖然這只是一個非正式調查,而且群體樣本並不完整,但從家長們的回覆來看,可以發現一個特點:家長們除了肯定該名學生的成就之外,有不少家長也把學生的成就看成是「鄉下地方」的榮耀。相對地,回覆問題的畢業學生中,普遍就沒有這樣的想法。
從這樣的結果來看,可以發現原來在家長們的心中,學校輔導學生有良好的「升學表現」,除了是學校辦學績效的指標之外,為鄉里爭光也是社區民眾所關注的,自然對於是否將學生送到本校,也會產生正面的影響力。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可以「理解」學校經營者的決策依據──「迎合家長們的目標與選校標準」,在少子女化的當下,學校不可免地會以招生為重大任務。但是同樣的問題,從歷屆畢業生的答案中,卻幾乎一面倒地都覺得這似乎太過了!有人擔心學生會驕傲自滿;有人覺得念書本就是學生本分,不應該大肆招搖;也有人覺得對其他認真的同學並不公平。相較兩方的看法,可以發現差別在於切入的角度不同。家長們關注個人表現之餘,還會顧及地方名聲,學生們則比較偏重個人的層面。但是在這些非正式的調查中,我也發現部分家長覺得應該有更積極的作為,諸如辦理一場經驗分享,或是找更多努力有成的同學一同接受讚揚,甚至鼓勵學生們做為模範,進行相關的志願服務。這一類家長普遍都跟學生做過溝通,分享也融合了彼此的想法。
從這一份小小的非正式調查中發現,現在的家長對於「升學」與「科系」還存有明星與否的看法。這確實影響了學校的招生宣傳方式,也影響了學校辦學的方式(如同半強迫式的要求上輔導課)[i]。所以當我們一面倒地要求學校「不」要怎麼樣的時候,往往只要家長團體發聲,效果其實大打折扣,但這狀況也並非無可撼動。從陸續的回饋中也可以看到,家長被改變的可能。改變可能來自於社會環境變遷,也可能來自親近旁人的潛移默化。一場社會既有制度的改變,其實光透過規範強迫式更動[ii],效果是極其有限的。像教育部針對課後輔導三申五令,「不得上進度」,真正又有多少成效?所以年輕的學子呀,當我們透過教育開始開拓個人視野的時候,別忘記分享,跟身邊最親近的人對話與分享。
當然,跟家長對話這件事(不只是學生,學校以及整個教育行政單位都應該投入),一開始可能成功機率有限。但是如果我們都不肯做,又如何期待社會觀念有所改變呢?這是一場長期的行動,起跑永遠都不嫌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