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社運人士進入體制,好嗎?

文 / 管中祥

當過溪州鄉公所7年主任秘書,也是知名作家的吳音寧擔任台北農業運銷公司總經理,不過,消息一出,便引來議論,社會討論的不單只是吳音寧的適任問題,更有媒體指出,吳音寧所屬的社運團體台灣農村陣線多位成員進入體制,「有名又有位子,農陣堪稱社運入朝最大贏家」。事實上,除了吳音寧入主北農公司,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台北畜產總經理姚量議、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蔡培慧、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都是農陣的成員。

社運人士進入體制並不是新鮮事,鄭村棋、鄭麗文是擔任馬政府官員的社運人士,這樣的例子在民進黨政府更是普遍,不論中央或地方都有社運成員擔任官員的例子。

不少社運人士長期關切社會議題,批評政府施政,檢視政府政策,能掌握問題核心,進入體制若能妥善發揮,未必是件壞事。但也不能否認,有人是把社會運動當作當官的跳板,或者,進入體制也可能利益薰心,換了位置就變了初衷,不但與原來理念漸行漸遠,甚至出賣靈魂、出賣同志。

為官、在野,體制內、外本有不同,考量的面向、手上工具也有差異,其實不必擔心社運人士進入體制會(被)改變,因為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想法與策略本為正常。但,策略或可不同,價值卻不能改變,他必須在有限的條件下作最大的努力,如果不能實踐理想,就要作好隨時離開的準備。

當然,也不能忘了,社運人士的今日「成就」不是因為個人的英雄風采,而是組織協力,甚至是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社會或團體的期望。進入體制後,必須定期向社會報告在政治工作上的努力與限制,向公眾負責,接受檢驗,所屬團體及社會大眾,無須蜜月,也不用客氣,就是論事,作不好,一樣開轟。

不過,一但社運人士進入體制,有時會造成原有組織崩分離析,甚至就此瓦解,根本無力關切社會議題,也無法監督政商巨獸,大幅削弱民間制衡力量,反而有讓政府有機會予取予求。

這樣的例子在陳水扁執政時就已發生,當時民間社會對新政府充滿期待,而民進黨政府也大量延攬社運人士進入體制,台灣社運沉寂大段時間。

事實上,如果社運團體因為組織內成員進入體制而崩解,這個團體是有問題的,因為他的對外形象,甚至內在運作往往是靠著這些領袖魅力維繫,而不是讓裡頭成員盡可能有相近的能力與權力,建立集體的決策程序與能量,實現真正的內部民主。若是這樣,這樣的團體,往往會因為頭人進入體制而瓦解,那麼,這不是社會運動應該有的狀態,社會(運動)也會因此無力持續衝撞體制。

不用擔心社運人士進入體制就會變節,要反省與警覺的是,社運團體是否因此後繼無力,無法持續監督與對抗?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