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誠實這門課怎麼教

文/黃盛傑(新竹市天主教磐石高中 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國民中學課程將<公民與道德>,改名為<公民>。相對應於高中課程,則是<公民與社會>。皆將道德教育以融入教學方式,改由各科教師於課程相關處以融入方式進行道德教學,公民與社會課程則設有倫理學之教學。

道德該不該教?如何教?

道德反例經常可見

首先,香港政權移交20周年前夕,中國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指出,「現在香港已經回歸祖國懷抱20年」,「《中英聯合聲明》作為一個歷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現實意義,對中國中央政府對香港特區的管理也不具備任何約束力。英方對回歸後的香港無主權、無治權,無監督權。希望上述人士認清現實。」

次之,原住民為了爭取私有地納入《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的規範,在凱道紮營夜宿100天後,在滂沱大雨之中遭警方強制驅離。蔡英文總統曾公開稱呼抗議主將巴奈為「好朋友」,總統並承諾說:「你要見我就隨時來見我」。至今未公開回應巴奈和原住民朋友的訴求。

曾經許諾的話、文字記載的外交文件,未見當事人戮力實踐。不免懷疑政治人物之誠信,政治究竟是有多少玄妙之處?是我輩小民難以參悟,才會如此訝異嗎?身為公民教師,這份工作艱難處在於,課程教學內容運用在實際生活時,課程早已結束多年。學生未能實踐書本中的道理,到底是教學出問題?還是社會染缸太汙穢?

應然與實然地拉近

課本上說不該歧視任何人,但就是有一群人用各式方法歧視同志、歧視移工。課本上教說政治人物要負政治責任,權力越大者,責任越重。但是長官下令淨空社運現場,警察打人沒事、指揮者也沒責任。比較國外,相類似領域的結論與做法,真是叫人汗顏,只能說我們是文明後進之國了。應然面與實然面的差距,正是我們努力之處。

沒有人是局外人

西德前總統 Richard von Weizäcker 在終戰40周年演講,反省二戰期間德國人對於猶太人遭迫害一事,提到「德國民眾卻以充耳不聞的態度,不願意真正面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當所有人皆不願意誠實對自己的良知,不願意糾正錯誤的惡行。這惡事,或直接或是間接,總會找上門來。姑息養奸,倒楣的終究會是自己。

道德或許不能只靠教育養成,然而集合更多人關注議題,把別人事當自己事情關心,公共的議題終會給你我一個滿意的答案。

長庚急診風波就是個好範例,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