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政治

【戒嚴的非記憶 1 】戒嚴,讓台灣成為國際「反共戰線」的前線與堡壘

文 / 陳柏謙(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研究員)

1949年5月19日,時任台灣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陳誠,宣告自隔日起,台灣「全省」戒嚴。但事實上,早前約莫六個月,1948年的12月10日,蔣介石政權就已經先依「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對當時全中國轄區除新疆、西康、青海與台灣四個省份以外,全面實施戒嚴。49年1月,國共內戰情勢逐漸惡化情況下,蔣介石宣布第三次下野。

3月份,被下野前刻意安排取代文人省長魏道明,接任台灣省主席不到三個月的陳誠,搭專機往返浙江省溪口,直接向名義上已下野返鄉的蔣介石,當面報告台灣情況,回台不久後,五月下旬,在「全國」戒嚴的名單上,正式添上台灣省。當年8月,國防部保密局首次破獲台灣第一宗中共地下黨《光明報案》(基隆中學案),自此,開啟圍繞在以「反共」、「抓匪諜」為最高目標的漫長白色恐怖時期。

陳誠在49年519在台宣布戒嚴的依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戒嚴法》;以及具體內容,大體上與48年1210蔣介石宣告「全國」戒嚴是一致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戒嚴」大致上是國共內戰後期,國民黨與蔣介石政權嘗試續命被普遍使用的最後手段,而基於某些理由,台灣「戒嚴令」的頒佈,甚至比其他「中國省份」都還要來得更遲一些。除此之外,唯一的差別可能只是,其他的「中國省份」的戒嚴令,隨著國民黨與蔣氏政權的瓦解與撤退而隨之失效。

而台灣,卻隨著1950年6月起韓戰的爆發,美國與美軍正式表態繼續扶持蔣氏政權,直接確保了蔣氏政權得以在台灣長期維持「戒嚴狀態」,讓台灣從此成為國際「反共戰線」的前線與堡壘。自此之後,伴隨著:是更大規模對台灣島內成百上千名地下黨黨員,連同「有端」或「無端」捲入地下黨網絡的人民進行逮捕、清算與殺戮,以及反共意識型態洗腦,直至今日……

【戒嚴的非記憶 1 】戒嚴,讓台灣成為國際「反共戰線」的前線與堡壘
【戒嚴的非記憶 2】解嚴,並沒有讓勞工自由與解放

【延伸閱讀】解嚴後的未竟之事-政治民主化了,經濟呢?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