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來源/lisbokt
文/邱涵仕(國立台南家齊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什麼是審議式教學
近年來,公民審議的技術在台灣有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從「公民會議」、「參與式預算」、到「願景工作坊」、「開放空間」……等,這些技術在不同的領域和地區被運用。在五花八門的公民參與模式中,有達成共識,降低爭議的,亦有流於形式、強化對立的,其優劣成敗因個案而有所不同,社會各界亦有不同的評價標準。
然而回歸審議民主的精神,其實是營造平等的對話空間,讓公民參與審議,藉由充分討論來達成共識,以共識決取代多數決。所謂的審議式教學,即是將審議民主融入於課程教學,讓學生在其關注議題裡,透過自由、平等的論述空間,理性論述、民主尊重的參與條件,凝聚含有集體約束力的決定,以化解問題與衝突。
為何在校園進行審議式教學
和傳統的講述式教學相比,審議式民主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站在引導的角色,除了介紹主題與操作流程、營造討論氛圍、協助統整等工作外,課程的進行其實是由學生所主導,對於議題的意見表達、討論過程中的記錄和主持、上台發表小組共識……。課程的活動與精神皆是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的,而同儕之間相互的觀摩與學習,有時比教師單方面的論述效果更好。
雖然許多教學法都會有「討論」的活動,但審議式教學更加強調討論的品質,每個人在組內討論時表達的機會、時間應該是相等的,其意見也應該得到同等的重視,不因為個人的性別、年齡、成績高低……而有所差別。在討論的過程當中,除了表達自我意見之外,參與者更需要思考並且尊重他人的想法,在這樣的良性互動之下,更有助於公民素養之增進。
3年前,為了因應12年國教的新課程發展,筆者和伙伴開設了公民多元選修課,新課綱中所謂的多元選修課程,即是由各校依照學生興趣、性向、能力與需求開設。可包括本土語文、第二外國語文(含新住民語文)、全民國防教育、通識性課程、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及探索體驗、大學預修課程或職涯試探等各類課程。多元選修課程彌補了傳統課程的不足,在議題方面有更大的彈性,不限於某一特定的領域,減少了紙筆測驗或進度的壓力,給師生更寬廣自由的學習空間。而審議式教學強調平等對話、相互理解的精神,和多元選修可說是不謀而合。
審議技巧在教學上的運用
審議式教學很適合應用在具爭議性的議題討論上,以高中校園常見的「黑特板」、「考北板」為例,網友們時常在這類板上透過匿名發言的方式,表達對校園或社會現象的不滿,有時展現了對於權威的質疑、或者促進了公共議題的討論,當然也有擦槍走火、人身攻擊的情形發生。就筆者的觀察,有學生認為黑特板的存在可以讓自己一吐怨氣,其匿名性也可以保護自己,降低標籤效應的影響,在學校成員之間缺乏良好溝通管道時,這類的討論區可能就是某種民意展現與交流的平台。當然,也有學生認為這樣的黑特(hate)言論破壞了校譽,造成不同群體(例如學長姐和學弟妹)之間的對立,或者降低了當面溝通的意願。
於是,「學校是否應管制黑特板」成為了筆者在課堂上進行討論的議題,在所有的學生們閱讀完正反雙方的立場文章之後,四人一組,透過隨機的方式分配角色。於是組內便會有兩位支持「學校應管制黑特板」的同學、也會有兩位持相反立場者,兩組人都必須要盡可能地說服對方。隨機分派立場的方式有兩個優點:
首先,被分配到的立場有可能不是自己原先所支持的,如此一來,學生必須要強迫自己站在對立面,扮演與自己立場不同的角色,說穿了便是一種同理心的練習。其次,即便學生被分配到的立場和自己原本的相同,也可能使其更勇於表態,陳述自己的立場。例如,甲同學原本就支持學校應管制黑特板,但是礙於周遭人的意見都是反對的,透過隨機分配立場的方式,可以讓甲同學暢所欲言而不用擔心得罪別人,這對於重視同儕關係的青少年來說,也是格外重要的。
然而,在彼此說服的過程中,原則上是不打斷或質疑對方的,雙方僅需要思考自己的立場,透過理性的方式去說服別人。一方論述、另一方聆聽,這樣的方式和辯論大不相同。不是想辦法抓出對方的漏洞,而是去想想他人為什麼會抱持這樣的立場,和自己的想法又有什麼不同。現今校園中有許多課程皆十分強調學生的表達能力,不論是演說、問答或表演的練習,就審議式教學的觀點而言,聆聽和表達能力都相當重要。試想,許多電視政論節目中,來賓名嘴們在各自表述之後,真正相互理解,形成共識的又有多少?由此可見聆聽與理解的重要。
活動的最後,便是透過討論來凝聚共識。持正反意見、看似對立的雙方可能還是有交集的,以「學校是否應管制黑特板」的議題為例,兩方同學雖然各有立場,但是他們可能都同意言論自由的重要性,或者都同意網路行為應該有所規範……等。組內的同學放下原本所指定的立場,去思考所有人的共同價值,進而形成共識,這也是審議民主最難能可貴的部分。
每個學期末,筆者會要求同學們製作個人檔案(portfolio),包含課程的記錄與課後的省思:
「每一堂幾乎都是讓大家用討論的方式,互相分享想法,甚至激盪出更好的答案出來,超喜歡這種感覺的!從互動及討論中,比只聽老師講事情,更讓我覺得學到的更多,真的很喜歡老師的上課方式!」
「這學期的選修課做了很多活動,看影片、展覽介紹、肢體表現……。從各種面向看到了以前不知道的事。自己容易針對一個觀點,想法比較片面,但是每個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同學的想法或許相似,或許相差甚遠,但是其中又有所連結。每一堂課都有討論,雖然限於時間因素,但是在過程中大家提出意見,反對、改進,挖掘關鍵,我覺得這個過程促進了整合與表達的能力……。」
新世代的年輕學子們,多半善於使用手機和網路社群,然而這是否意味著他們擁有更好的溝通能力呢?這其實是筆者所好奇也質疑的。在網路社群中封鎖或刪除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或是建立專頁,迎合自己的粉絲以求追蹤或點讚,這些都是學生們在網路世界中常有的行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中學生究竟有多少機會,可以在一個友善且開放的空間裡,和他人平起平坐,針對一個議題或者一件事情,認真地和別人進行討論呢?這個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群體和言論,也充滿各種對立,在現今的教育現場,為課程的參與者營造一個能夠進行平等對話的空間,是筆者所欲守護的目標。
最後,審議式教學的技巧千變萬化,因應不同目的有各種不同的形式,以上介紹的只是其中一種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和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民主不只是眾聲喧嘩,也是一場思辨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