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原來那不是霧(三)面對嚴重空汙 兩岸環團如何行動?

編按:2016年九月,台灣新社會協進會舉辦「兩岸青年抗霾交流活動」,邀請多個台灣民間環保團體參與,共同前往中國北京參訪。六天的活動中,除了與當地相關環境組織交流反空汙經驗之外,也實地走訪受汙染地區與地方居民接觸,希望藉此更加了解中國本土的空氣汙染狀況及中國空污治理政策的實施情形,進而讓台灣的環境運動有所參照及借鏡。公庫記者張已亷當時也前往北京採訪,一起來看看,究竟中國政府號稱「史上最嚴」的管制措施有哪些利弊,在實施上有哪些地方值得台灣政府參考、又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呢?

文/公庫記者 張已亷

台灣過去曾發生過許多環保抗爭,從要求中油五輕遷廠、彰化反國光石化,到近期的全台606反空汙大遊行、高雄大林蒲反南星計畫運動等等。因環境汙染而衍生的街頭抗爭逐年增加,但汙染情形似乎依舊嚴重,那麼中國的情況又是如何?中國在快速開發的同時,也對環境產生了外部影響,當地環保團體如何抵抗?民間組織如何達成訴求?在這次的交流行程中,參訪團拜訪了中國的一些環保團體,互相分享實作經驗,激盪出更多未來實踐環境保護運動的想法。

擴大社會參與 促成政府修法

2011年至2012年間,中國的達爾文自然求知社發起「我為祖國測空氣」活動,發起人馮永鋒在本次交流中提到,當時因美國大使館與中國北京官方公布的空氣有害物質數據有落差,引起民眾質疑,因此讓人民拿起簡易的攜帶式檢測儀器,取得第一手數據,更緊盯中國官方公佈統計數據。這已然引起官方注意,也是民眾參與環保運動的成功案例之一。

「我為祖國測空氣」活動發起人馮永鋒

公眾研究環境中心(IPE)則是致力於推動資訊公開透明,為了達成目的,組織成員也跟上時代,開發智慧型手機流動應用軟體(App)—「蔚藍地圖」,應用程式的功能除了讓民眾可以上傳汙染事實照片自主揭發各地汙染事實之外,也可以將訊息傳送至相關環保單位。負責此業務的主管果葉表示,此應用程式僅是現階段的努力,後續將朝向更加廣泛的資訊公開功能努力。

長期深耕中國環保議題的民間組織「自然之友」也參加了分享會議,顧問林紅提出從生活下手的公民行動方式,他表示,會定期舉辦民間講課,透過教育訓練的方式,組織一批有能力傳遞正確環保觀念的公民,再交由他們去繼續深耕,擴大這些觀念,如此一來可以節省人力成本,也能達到傳遞資訊的目的。除了理念的教育之外,林紅也指出課堂會規畫自行簡易檢測空氣汙染指數的實作課程,例如教導民眾製作簡易空氣清淨機,主要目的都是希望民眾能夠更加在乎並理解周遭生活環境的品質與情況。

自然之友顧問林紅

「希望透過這樣的行動,促使政府正視環保與就業之間的問題,提出方案,從根本解決汙染,而非單純的警示作用」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董連賽在講解「PM2.5 CITY RANKING」時說到。「PM2.5 CITY RANKING」是北京綠色和平持續進行的空氣汙染防制計畫之一,多半取用具代表性的大型環保團體做的調查報告或統計數字,並從中篩選出有效數據,把企業造成的空氣污染做排名。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董連賽

董連賽表示,透過大數據整理,將冰冷的汙染指數轉換為較易親近的圖表,讓大眾可以更容易接受與了解,且這項技術門檻較低,製作過程不用至現場調查,只要拿得到監測統計數據,大規模覆蓋目標地區,各地皆可做排名來監督企業,經由一段時間資料的累績、整理,逐年對比資料數據,透過網路社群平台,透過讓社會大眾查詢、分享及互相比較,激起輿論探討,希望能讓企業基於形象考量,加上地方政府因中央制定的目標產生壓力,從而達到改善空氣汙染的效果。

他進一步解釋,計畫於2013年度總結提出第一次的中國城市空氣汙染程度排名,經由媒體、微博等社群網絡互相比較人民各自所在地的空氣汙染嚴重程度,於2015年繼續發布上半年的統計,顯示中國空氣汙染有下降的趨勢,董聯賽說,過去一直很糟的空氣品質,在那次的統計顯示有了顯著的改善趨向,造成大家的關注度又回來了,次年的統計成果則促使政府政府把空汙治理的重心投注在大城市中,卻因而產生了「汙染轉移」的問題。

這項「PM2.5 CITY RANKING」計畫並非全然完美,董連賽解釋何謂「汙染轉移」的危機,所謂的「汙染轉移」即是企業不在環保法規嚴格的地區設廠,刻意選在法規鬆散、或是缺乏機關調查數據的偏遠、內陸地區設廠,因此政府祭出的改善空汙計畫是否真的「解決汙染」也是一個問題。他認為,將大量數據整理為大眾簡而易懂的圖表資料,使環保議題能夠在社會輿論發酵,也能對政府及企業造成監督與改善的效果。

對於計劃後續的發展,董連賽表示,未來的目標將朝著WHO制定的PM2.5年平均10ug/m3標準前進,讓人民的生存環境可以更好。

加強基層宣導 使環境意識持續發酵

台灣方面也分享民間反空汙運動的經驗,台灣青年聯盟(TWYCC)成員林孟慧、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執委許欣欣、彰化環保聯盟執行祕書吳慧君及《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編輯吳松霖也各自分享過去曾做過的以及目前仍在進行的環境維護工作。

台灣青年聯盟 (TWYCC )成員林孟慧

台灣青年聯盟(TWYCC)每年暑假會舉辦「台灣青年氣候培力營」,過程中介紹國際氣候與台灣環保政策,也會教導學員一些有益於環保的行動,平時組織也會不定期舉辦一些講座活動。林孟慧表示,每半年會召募一次成員,主要以大學生為主,目標是希望每個大學都有據點,他以自身就讀的台灣大學為例,台大的氣候行動社即是其中一個據點。林孟慧也補充說到,青年聯盟對外也會有公開的臉書社團,活動等資訊都會在上面公告。

彰化環保聯盟執行祕書吳慧君則表示,彰化環保聯盟過去曾舉辦遊行、陳抗甚至發起民調及連署。其中他認為,網路或者擺攤連署行動不但可以最貼近民眾意見,也是一般人最容易參與議題的方式之一。吳慧君以彰化台化廠許可證爭議為例,他說,在反台化空汙大遊行前,組織成員就到火車站前擺攤連署,先讓民眾產生初步的理解及參與,再加上醫界人士的加入,在民眾內心產生較有公信力的形象,也因此遊行當天參與的人數眾多,彰化縣政府也承諾將不會核發許可證。吳慧君認為,「這種公民參與的運動,其實也是一種環境教育。」

彰化環保聯盟執行祕書吳慧君

「在公眾參與的部分是最有侷限的部分,也是過去最難突破的困境。」因有感家鄉受汙染嚴重,起而辦報的《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編輯吳松霖提到,應該要先與最直接的空汙受害者開啟對話、產生連結,做成公民的組織,例如,協會、社團、自救會等等,他認為,居民的積極監督才是倡議時最重要的部分。《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過去曾於當地舉辦大量的說明會,找尋地方各個單位合作,例如,社區發展協會、廟宇委員會、里長、農會等等,他說,地方居民在參與說明會之前,多數人只知道汙染情況發生了,但是並不清楚自己的健康與環境究竟是被什麼物質給汙染,往往只能情緒性地發洩、叫罵。

透過說明會的講解,讓這樣的情況有了轉變,吳松霖表示,當居民有了充份的科學知識後,可以更加據理力爭向政府提出具體訴求、維護自身的權利。吳松霖希望藉由結合地方既有的草根能量,讓汙染問題對居民產生做最大的宣傳及討論。他也認為,目前努力帶來的改變其實也有限,但對於村落居民的參與程度卻可見有上升趨勢,吳松霖希望把在地居民組織起來,有了地方居民的力量,才有機會改變法規及遊戲規則,因為環保運動不該是少數知識分子的事情。

「改變這個社會,但並非只改變少部分人的黑心,而是希望去推動背後的體制跟結構改變。」吳松霖說。

系列文章:
原來那不是霧(一)中國禁煤真的能改善空氣品質?
原來那不是霧(二)中國「史上最嚴」環保法 實施困境在哪裡?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編輯吳松霖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