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八仙洞裡最後一間洞內寺廟「潮音洞」長期與史前遺址共生共存,並發展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台東縣政府認定「無權佔用」,已在2017年11月22日拆除廟寺設施。為了替不被國家重視的「潮音洞」發聲,民間文史人士組成「八仙洞多元文化共存聯盟」,近幾年在拆廟前後持續以文字及影像記錄洞內廟。
文/劉佳蕙
106年8月29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終於到台東市召開了一次八仙洞會議。收到的會議通知及當日議程,設計內容共分為兩大討論議題:第一個議題是學者講述國定八仙洞考古遺址之文化內涵及文化資產價值保存、第二個則是由學者講述國定八仙洞考古遺址未來規劃方向。
到場時,台上是四位學者加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台下第一、二排是台東縣文化處副處長、文化資產科科長、立委辦公室助理、東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代表、長濱鄉公所代表、國立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代表等,列席的八仙洞多元文化共存聯盟則在第三排,其他有一位中央社的台東駐地記者、四位關心此事的民眾(其中兩位是台東居民)。主持人強調這是一個諮詢討論性質的會議,大家都可以提意見,但未說明提意見的時間點與程序。
第一場臧振華教授談「遺址價值及遺址未來規劃」,二十分鐘的分享,大致內容是:不會再有太多挖掘;首先要恢復原貌、排除佔地甚至亂蓋水池、傷害遺址的違建廟宇;未來將規劃成洞區展示,也將改善八仙洞園區整體標誌與行銷、蓋咖啡廳、架空橋從展示館直接到洞區。
在第二位學者接續發言前,我和夥伴舉手詢問議程的進行,既然與會者都知道現有爭議是洞內寺廟的問題,但好像已預設寺廟就是應排除的對象,想確認諮詢會議的目的是什麼?會是單向的宣達政策或能有足夠表達意見的機會?主持人則說明會有機會談。
第二場陳光祖教授談應凍結遺址現況,避免使用所造成的破壞,也談到情境展示需有清楚研究、不只是推測,若無法呈現嚴謹的研究成果,就不應做情境復原,會有學術爭議。另外陳教授也認為不應光依賴文化資產吸引人潮,熱潮終會過去,應結合原有的地質景觀,延展八仙洞的豐富性。
第三場郭素秋教授談三萬年前和現在的人,都決定在洞內要有一個寄託。究竟人是在怎樣的時間點進來?在這邊食、衣、住、行、生、老、病、死,做了安身立命的選擇?郭教授認為這不是廟宇和考古遺址的對立議題,晚近的歷史應去研究,趁這些人還在,去了解當時怎麼生活、開墾過程等,這些都是連續性的存在,也是人的關懷,應該被平等看待,文化部應有經費去研究。而對於在同一個脈絡下,可否同時裝進三萬年前與一百年的東西,郭教授則保留疑惑。另外郭教授則提醒不應該用觀光立場去看八仙洞,是否有更寬廣的視野去看待八仙洞這樣的資產?當面對觀光與文化孰輕孰重時,我們要如何取捨?倘廟沒有了,卻加上人工景觀與設施,不就跟廟一樣?究竟我們想要怎麼樣的遺址?
第四場劉銓芝教授談文明證據的維護是必要的,文化資產沒了就沒了,並非感性、鄉愁、懷舊的訴求,而是須理性看待,應去除寺廟這種不當的使用,在重要遺址上有寺廟存在是會被國際恥笑的。某個時代有宗教行為,並不代表未來仍需要有,須視它是否具有成為時代證據的潛能。而五十年比起三萬年,五十年應該要謙虛一點。此外劉教授也提現在「文化景觀」的定義常被過度擴張,但劉教授未說明何謂文化景觀。最後劉教授則提到八仙洞園區應分級管制、分級開放,以保護遺址,並且同樣認為應避免過多的人工、搬遷與模擬展示。
之後主持人邀請立委助理先行發言,立委助理表示過去使用八仙洞的歷史應有紀錄,但更著重是長濱鄉的發展,認為在八仙洞園區的北端、南端都應設出入口管制,早期大家都只看廟,未來希望是深度旅遊。
國立史前館的代表則表示希望遺址可由中央管理,即回到文化部權責規劃。
我們舉手表示準備了PPT,於是有十分鐘的發言時間。「現代文化層的存在,究竟對八仙洞遺址是加分還是減分?在加分與減分之間,我們認為是有空間討論的。」以下是發言摘要:
一、不要再重覆寺廟方違法佔地等論述誤導大眾及學者專家:103年行政處分的訴願結果,已認定潮音洞內寺廟是早於建築法規前的地上物,並非違建;潮音洞內寺廟則一直合法繳交房屋稅;93年政府對其他洞內寺廟提出的刑事土地竊占告訴,檢察官也以行為時並無法律明文規定,做出不起訴處份。(八仙洞相關官方及新聞負面論述截圖)
二、在評價別人的家、別人的權利時,請謹慎:每次走進潮音洞,都不確定這些拍攝、走進屋內空間,是否會是一種打擾?在面對別人的家的時候,我們是否也可以謙虛一點?
三、曾規劃現代文化層可共存,為何消失?早期八仙洞園區展示規劃報告中,曾寫下現代文化層共存的可能,但同一份會議紀錄也有官員表示「與寺廟方訴訟中,請刪除共存字眼」,於是未再見共存可能。
四、應明確討論僅存的潮音洞對遺址的具體破壞情形?以及跟展區規劃有何衝突?反覆提到洞內寺廟破壞遺址,究竟有哪些不當使用與破壞行為?現在仍在發生中嗎?希望能有明確討論。
五、拆除與新的建設應將環境傷害減到最低:洞內寺廟的居民熟悉在地地質,知道運用山體結構的石縫間隙排水,颱風後會清除淤積、早年則建立簡易擋土牆與排水溝;反倒是100年考古挖掘永安洞後,八仙洞土石崩坍情形增加;而大型機具進場拆除,又是否有環境影響評估?這些後續的拆除、挖掘與引進新的人工設施,應有公開的施工報告,確保不會傷害地質環境。
六、先民生活的智慧不應輕易簡化為亂蓋的水池:許願池是早年先民挖掘,在賴先德師父之前即存在,早期到傳統領域(現在的八仙洞停車場與東管處平台位置)耕種水田的大俱來部落農人,也會到洞內取水。
七、應繼續開諮詢會議,並公開邀請大眾參與:看到在場多位學者認真提出觀點,也仍有許多需細緻討論的事情,這樣的諮詢會議有繼續開的必要,也應更公開的邀請在地居民、關心的公民參與,希望下次是更公開的邀請而非私下的會議。
八、未來八仙洞的規劃,須有在地部落的意見參與,應邀請部落:八月初訪問大俱來部落與樟原部落的幾位居民時,看到的不是單一八仙洞拆除的問題,而是整個附近土地的買賣、徵收問題,這些土地的逸失是整體土地正義、文化斷裂的問題。
一位台東市民蘇小姐表示,小時候就住在成功地區,從台東小孩子的立場指出,八仙洞是台東從貧窮到現代化過程裡,對居民來說很重要的精神寄託,像蘇小姐的父親,還夢到祖父母在八仙洞修行,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資產。蘇小姐認為可以去討論寺廟對遺址的破壞,但不應否定台東人在八仙洞與寺廟互動的價值,也不要再污名廟方,要談台灣遺址保存,其實不必要踩踏他們。
至於教授們一直提的遺址風華再現,不只是觀光化、或三萬年前難以想像的,應該要找更多台東民眾來參考討論,就像史前館,有的人去一次就不會再去,如何讓現代人覺得和自己的生活元素相關,是有親近性的,才會讓人經常不斷的去。就像潮音洞的師父,也是代表這百年來人類在那邊開墾和發展的歷史,甚至是環境的維護者,藉由他們的解說,反而能去親近八仙洞,甚至比較能想像幾萬年的人類生活,以近想古,是可以並存的,現代文化層就是了解以前人類的橋樑。
接著是臧振華教授的補充說明,臧教授提到每次訪八仙洞,看到潮音洞衰敗的樣子,香油箱都沒有錢,自己也是會掏一點錢進去;對於賴師父的處境很同情,但潮音洞是很重要的最大洞穴,當年宋教授特地留的文化層也被鏟除,後來變神壇,文化景觀必須符合民族學、美學、人類學等的價值。八仙洞應以遺址為主體,建議未來是成立一個宗教專區,將寺廟移進去;對於洞穴區也不再做侵略性的動作,盡量讓文化內容可被呈現,讓八仙洞以中華民國國定遺址的身份介紹給遊客認識,將文化資產的教育理念傳達出去。
最後中央社記者詢問早年宋文勳教授從八仙洞挖掘出土的文物,是否可能從台大研究室中重新被整理、問世?則沒有得到回應。
會議尾端,再度確認寺廟的文化調查研究是否會進行時,得到文化部的承諾沒有問題;至於持續召開會議,文化部則表示需再商議。最後一個訴求是停止對廟方的污名,如:斂財、背信、強佔土地、否定寺廟、僧侶身份的正當性,在場官方皆一致強調從未污名廟方,應是媒體素質不佳的問題,我們則說明在台東縣文化處官方聲明都有留下紀錄,過去的已發生,希望能道歉;未來,則請停止。
以上,是關於諮詢會議的紀錄。八仙洞洞內寺廟先於國家的存在,僅存的居民賴先德師父,從未否定遺址的重要,自然發展出的穴居生活,承接著日治先民留下來的宗教文化,六十年來一磚一瓦建造的土地、寺廟、家,被貶低為不具美感、沒有價值,美學這件事是否太階級了?而價值,應該是更謹慎的如何判斷?倘若失去對人群尊重的學術,留下的,會不會只剩傲慢的教育?期待不論是文化的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或是學術研究者,在面對人時,都能更謹慎、更謙卑。
八仙洞諮詢會議直播影片
一、臧振華教授報告遺址規劃內容直播影片
二、臧振華教授報告後會議實況
三、全程錄音檔
【系列投書】
2016.09 請暫緩拆除 聽老師父說八仙洞故事
2016.09 另一個版本的佔地廟公──台東八仙洞開發外的那些人
2016.12 台東八仙洞開發拆老廟、開火鍋店?——記各種角力聚集的一場座談
2017.03 守著八仙洞洞內廟,賴師父還在
2017.03 八仙洞多重時空文化,需要學術界共同關注!
2017.04 拆八仙洞寺廟蓋考古園區 「我們,究竟想保留下什麼?」
2017.09 請謙虛面對別人的家——八仙洞諮詢會議紀實
2017.11 誰能還八仙洞洞內廟歷史公道? 說好的歷史調查人間蒸發
2017.12 什麼無法抹滅──台東潮音洞寺廟拆除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