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庫記者張心華
明天(9/28)就是教師節,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帶著五株盆栽前往教育部召開記者會,高教工會表示,盆栽分別象徵現今高等教育勞動環境中最需要照料的群體,分別是博士後研究、研究助理、助理教授、專案教授及兼任教師,呼籲政府改善高教工作機會與勞動條件。
教育部推出的「玉山計畫」,由大學提出延攬國外人才或國內留才之需求,除每月薪資外,每年最高加薪500萬元,一次可補助3年,共計每年1,000人。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提及,科技部推動的「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分別是32歲以下的「愛因斯坦計畫」以及35歲以下的「哥倫布計畫」,提供3到5年的研究經費,每人每年500萬、1,000萬,預計每年分別補助50、30位年輕學者,四年將投入50億元。陳政亮認為,這些計畫都是彈性薪資,基礎結構並未改變,當教師年齡越大,青年學者進不來,高教基礎崩壞,還談什麼創新?這些錢應該用來改善師生比,讓更多年輕人進場。
陳政亮指出,從教育部規劃的「玉山計畫」等高教政策中,仍然只看到「撒錢」。他痛批,教育部不管高教基礎建設、調降師生比,以為撒錢就能把高等教育救起來。陳政亮進一步提出數據,104學年度到105學年度期間,教授人數增加106名,副教授增加14名,但助理教授卻減少991名。大專院校教師整體人數下降,但教授和副教授微升,助理教授卻是大幅下降,說明教育部並沒有要補人進場,這也反映在師生比遲遲沒有下降,而師生比是高教品質的重要指標。
此外,過去八年來,35歲~45歲的大學專任教師從19,720名下降至11,491名,34歲以下的專任教師在97學年度時還有3,444名,如今只剩下1,255名,然而45歲以上人數卻是逐年增加。「這還不清楚嗎?」陳政亮直言,政府阻礙了年輕學者進入高教領域的機會,卻提出各種砸錢式的計畫,宛如施放「高空煙火」。陳政亮強調,如何改善師生比、讓青年學者找到工作,才是高教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各校擔任兼任教師的徐文路認為,要提升高教環境並非改善個別學者的收入問題,而是建立更良好的學術資源和研究環境,例如教師申請研究計畫時,研究助理的勞健保勞退等費用都能包含在內,而不是讓教師自己去想辦法。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黃涵榆表示,過去這幾年,非典型雇用在大學教育現場擴大,學校時常遇缺不補,以致人力缺口是以聘任「專案計畫教師」填補。這些專案教師不只教學,還得負責計畫,沒有明確的工作量,「講白點就是打雜。」黃涵榆說,專案教師可能會隨著計劃需求消失後就被解雇,工作權完全沒有保障。「讓這麼多人沒有工作的尊嚴,若要追求頂尖卓越,都是非常假掰、虛偽的。」黃涵榆要求教育部正視大專院校的勞動困境。
陳政亮強調,一個沒有勞動保障的教師,可能隨時被學校不續聘,在這種處境中,難保教學品質會變好。再加上教育部不開放缺額、調降師生比,將永遠難以進入高教場域。一方面不給未來的機會,另方面又沒有保障,等於是雙重剝削。
高教工會提出五大訴求,包含增加大專專任教師聘僱人數,改善生師比;編制外教師(包括專案教師與兼任教師)應與編制內教師同工同酬同權;編制外教研人員應受勞動法令保障,並得比照編制內人員申請研究補助;研究助理應受勞動法令保障,杜絕不當剝削或學術壓榨;高教基礎環境的整體改善,優先於以競爭型經費計畫補助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