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認識家鄉、守護溼地 茄萣青年分享在地實踐經驗

文/公庫特約記者 賴志軒

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護茄青)與地球公民基金會於11月12日,在嘉義島呼冊店共同舉辦「故鄉局外人:從茄萣濕地找回家鄉的認同」講座。護茄青成員李至堉,以及洲南鹽場負責人、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於活動中共同分享他們對於茄萣濕地保存及西南沿海社區營造的看法。

李至堉提到「護茄青」的創立,是源自2014年,他與國中同學一起了解茄萣濕地開始。當時此處的1-1號道路已經開通,將茄萣濕地切割為南、北兩部分,其中南邊沒有水源注入,逐漸乾涸,使得魚類及候鳥棲息越加困難。同時他們也從新聞報導得知濕地內1-4號道路開發計畫,認為開路後將對濕地保存持續產生負面影響,進而開始後續行動。

「護茄青」成立之後進行過不少抗議、參加環評大會,也在當地進行田野調查、舉辦工作坊與國中、小營隊等,希望藉此讓大眾更加瞭解茄萣濕地的道路開發計畫及濕地保存的重要性。李至堉也提到,當地逐漸開始有國小老師帶小朋友觀察濕地生態,也希望小朋友長大後能持續關心在地議題。「護茄青」為了向民眾介紹更多茄萣的在地文化特色,也繪製社區地圖,使當地宮廟文化在裡頭完整呈現。

李至堉也提到「護茄青」藉由招募社區青年,希望能促成在地人知道並接觸自己身邊的公共事務。組織成員間主要使用社群網路傳遞訊息,並藉由貼文分享,讓外縣市民眾一同關注茄萣濕地保存的議題。

「護茄青」在道路開闢的立場上,反對目前政府規劃的1-4號道路方案,李至堉提到,因為筆直的1-4號道路一旦開發,將改變茄萣濕地水文以及生物棲息地,因此他們希望能夠利用沿著濕地外圍開闢替代道路的方案來取代原計畫。而講座現場有參與者則問到當地居民對於替代道路的看法,李至堉說明,這是現在仍須持續思考及討論的事,而過程中也有賴政府及居民等多方的溝通。

李至堉表示茄萣濕地1-4號道路開闢計劃目前呈現膠著狀態,對「護茄青」來說「是一種利多」,有讓更多民眾了解茄萣濕地的機會與空間。此外,他也提及在地居民、環保團體與政府之間,彼此不同的立場及關係,他指出,高雄市政府與部分在地居民支持開路,認為地方生活品質將會改善,帶來經濟繁榮,不希望開闢計劃持續拖延。而有些在地居民與環保團體則質疑為何需不斷開路以及不當開路對於濕地生態的破壞。

李至堉也質疑1-4號道路開發計畫有「球員兼裁判」的現象,環評審查過程當中,高雄市政府身兼開發單位與環評單位。他認為先前市政府在環評審議過程只審1-4號道路,沒有審其他替代道路方案的作法有所瑕疵。2016年1月,此案的環評結論被高雄高等行政法院撤銷。但在同年4月,高雄市政府組成專案小組重新進行環評程序、召開審查會議。並且於同年8月,高雄市政府召開環評大會,再次通過1-4號道路開發案,遭到環保團體批評決議過程相當粗糙。

「不是只有支持跟反對,還有有條件支持或反對。」洲南鹽場負責人、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也表達對於道路開闢的看法,他認為地方人士有多種意見,表達自身意見的過程中需要大量溝通,將利益變成所有人共有的。他也提醒在場參與者,在從事社會運動的過程中,別將自己價值絕對化,因為那樣相當危險。

最後,李至堉回應在場參與者問到環境保護該如何發聲的問題。他提到每個人都有不同意見,甚至彼此衝突,希望大家多多了解議題,就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並藉由認識自己家鄉、回到家鄉關心周遭的公共議題,實踐公共參與並付諸行動。

【延伸閱讀】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123集:茄萣濕地要開路 黑面琵鷺哭哭
茄萣開路恐毀黑面琵鷺棲地 李至堉:保濕地產值高於開發當地
陳菊開馬路 趕琵鷺 民團為茄萣濕地請命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