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徵,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我要真聽證,不要假公平

文/公道三討公道陣線

新竹市「公道三(竹光路延伸銜接至景觀大道)新闢道路工程案」將於1月27日舉行聽證會,是自去年《內政部舉行聽證作業要點》公佈後,內政部首次依法舉行的聽證會;也引發各地反迫遷團體關切,今(28)天於內政部前舉行記者會,要求第一次舉行聽證應審慎,聽證會前應依法舉行「預備聽證」,不應僅以協調會代替。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郭鴻儀表示,公道三聽證是內政部訂定聽證作業要點以來第一件案例,對於之後各個案件進行聽證,有相當重要的示範和參考作用,希望內政部能慎重其事,讓本案成為典範,在資訊完整且充分揭露的前提下,讓各利害關係人有完整時間準備整個聽證程序(包含預備聽證),再藉由預備聽證程序,確認各利害關係人對於爭點的共識以及對於爭點各利害關係人所預備提出之證據或證明方法(鑑定或證人),才能真正對爭點有聚焦和實質攻防。

郭鴻儀表示,但目前看來,正式聽證程序期日已經確定要在明年1月27日舉行,相關事證資料晚近才公布,而這中間,只預訂於1月6日召開一次協調會,這個協調會性質是否屬於聽證作業要點中準備會議的一部分?且一次協調會能否達成共識並且發揮聽證前的準備功能?均存有疑慮。他肯定內政部舉行聽證的作法,但呼籲內政部應循序漸進、清楚明確地讓聽證程序每個步驟都能發揮實質功能,再訂定正式的聽證期日,為將來聽證做一次良好的示範操作。

桃園航空城反迫遷聯盟田奇峯表示,桃園航空城爭議三年,才於2015年依照《土地徵收條例》第10條舉行聽證,新竹市公道三雖然法源不同,作為《內政部舉行聽證作業要點》施行以來的第一案,「是禍、是福?」他持保留態度。他也悲觀表示,「我國土地徵收都是政治決定。」公道三聽證後桃園航空城作為第二案,而航空城內政部與鄭文燦預計明年三月要審完,不能再拖,因此公道三即使一次聽證無法釐清,也很可能不會有第二次。

田奇峯解釋,在舉行聽證後又經過一年陳情,營建署才於今年8月再度公布新版本,將原計畫3155公頃剔除217公頃,然而送到內政部時,葉俊榮部長疑似聽從鄭文燦建議,要再針對剔除的217公頃,而不是還沒剔除的近3000公頃再辦聽證,令他慨嘆「是不是又要藉由聽證把217公頃納入呢?」

田奇峯呼籲,公道三聽證究竟是「辦假的」、「為新竹市政府背書的」?還是要放下行政官員及規劃者、審議者的傲慢,增加民眾參與程度,讓民眾、專家與行政部門辯論,就應該要讓公道三及其他爭議案例舉辦「預備聽證」,並讓過去民眾要不到的文件公開。他希望葉俊榮部長秉持公法精神,讓正義的曙光可以照進土地爭議案件。

公道三迫遷戶黃淑美說,1980年買下房子,住那麼久的房子,雖然老舊但還是有溫馨感情,「房子拆了我們要住哪裡?還要貸款哪有能力去找?」她憂心表示,以前跟先生出來抗爭,先生常常擔憂哪天又收到通知,最後就這樣憂慮離世。

公道三迫遷戶鄭麗雲也表示,1987年搬進去,1991年就接到房子要迫遷的通知,年輕白手起家才有房子,也對家有感情,不是政府賠償多少就一定要拆;公婆一直煩惱「不知道要住哪裡?」煩惱到得高血壓相繼在一年內過世,剩下我們一群人從年輕抗爭到老年,也沒有能力繼續賺錢,沒有一個窩可以安享晚年,不知道要怎麼辦?每七年就來一次徵收的傳聞,每天生活在恐慌之下,「精神上的痛苦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鄭麗雲說,新竹市政府本來有三個方案,怎麼會變成一個而且是拆遷最多的方案,還把路的兩頭還先做好,逼迫老百姓一定要同意,他們也有去陳情,但小老百姓無力抗爭。她認為國家應該要保障人民生命財產,不是一定要走他們的方案,而是應該減少拆遷,把人民的傷害降到最低。否則連安居都有問題,又如何樂業?

反台南鐵路東移全線自救聯合會徐任遠表示,南鐵的狀況是連聽證都要不到,葉俊榮部長去年9月底說未來聽證制度健全時就可以來辦,但仁德區土徵仍在未辦聽證下於內政部土地徵收小組過關,不管居民在內政部外夜宿抗爭。

徐任遠更擔憂,未來已經不是是否要得到聽證的問題,而是要到的可能根本不是「真聽證」,他說聽證重要性在於「健全性」;自救會一路走來主張可以不用東移版本,但政府卻不斷說自救會就是反對鐵路地下化、反對發展,又自救會每次打臉南市府說法,他們下次就提出新的論述,但引用資料都不確定、無法查證,「爭點」不應該是政府說了算,而是要在前端的預備聽證中,有理據地實質討論清楚。如果公道三聽證無法成為正當典範,他認為以後聽證恐淪為「替政府化妝的工具」。

溫仔圳反迫遷連線林怡蓁表示,塭仔圳是新北市開發面積最大的公辦市地重劃案,開發面積高達400公頃,將會剷平上百住戶及上千工廠,重劃後的規劃中,高達200公頃面積預計興建住商大樓;然而市地重劃的審議及規劃過程黑箱,對居民保障不完善。

她認為,不論市地重劃、一般徵收或區段徵收,都應有實質聽證保障居民權益,釐清都市計畫的必要性與公益性。公道三作為第一次依《內政部舉行聽證作業要點》舉辦的聽證會,預備聽證及民眾參與等機制等應健全,所有土地爭議案都會緊盯這次聽證會的舉辦,「究竟是過過水、打假球?讓程序過了的『假聽證』,還是可以實質釐清公益性與必要性的真聽證?我們都等著看。」

內政部營建署都市計畫組組長陳興隆出面接下公民團體陳情,但針對民團提問僅表示「我們會慎重考量,沒辦法現在回覆。」對於為何不舉行預備聽證,不表示回應旋即轉身離開。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