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柷宏(北一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日前國家教育研究院已將研擬完成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社會領域課綱草案〉送至教育部課審會進行審議,其中關於普通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綱草案的學習內容,打破過去依社會、政治、法律、經濟四大學科知識藩籬而做的冊別區分,跳脫以往社會科學分論的方式,改由「公民身分認同及社群」、「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實踐」以及「民主社會的理想及現實」四大主題所構成[1]。
從公民身分的角度出發,思考社會如何建構、如何參與社會的運作,以及思辨民主社會中所面臨多元價值衝突的公共議題,著重科際整合的學習取向,期使公民教育能邁向「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2]。茲就1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研修草案,提出以下八點觀察與評析。
一、以提問句作為敘寫形式
1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與過去99課綱、95暫綱的敘寫方式,最大不同之處在於108課綱條目大都以提問句的方式進行敘寫,使用不少「為什麼?」、「如何?」、「有什麼?」、「有哪些?」等疑問詞做為教材編寫與教師教學的指引,強調分析、思辨與探究的重要性,避免知識內容的片段累積,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發展高層次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期使學生不應將某些社會現象或主流價值視為理所當然。
此種課綱敘寫方式有助於往後公民課堂朝向思辨教學的模式,社會公共議題將趨向多元視野的探討,不但對公民課本的編寫增添許多想像!甚至牽動學習評量的變革[3],未來的測驗題勢必朝向跨科性、統整性、理解性、應用性的題型設計[4]。
二、跨領域主題式的體例結構
以往95暫綱或99課綱大都以社會、政治、法律、經濟四大學科作為分冊的主題範疇,但108課綱則採四大主題式的體例結構,每一大主題可能涵蓋社會、政治、法律、經濟相關的知識概念,以課綱草案中所提到的議題,列舉如下:
1. 以「全球化現象」的議題為例,課綱草案不但從政治學的角度探討對國家治理將帶來哪些挑戰?我國在全球競爭與合作關係中的地位與處境為何?也從經濟學的角度探討全球化所導致的貿易自由化有哪些利弊得失?
2. 以「廠商聯合漲價」的議題為例,課綱草案敘明分別從經濟學的不完全競爭市場以及《公平交易法》對於聯合行為的規範進行探討。
3. 以「勞動保護」的議題為例,課綱草案中除了提到《勞動基準法》中對於資方加以限制的規定外,並提示以經濟、社會或政治之相關知識概念,判斷此限制與保護的合理性。
由於本次108課綱的體例結構有別以往四大學科的明確分野,課綱草案的「學習內容」中的主題、項目及條目,並不等同教材各冊次與各章節之名稱及順序。未來各家教科書出版社進行教材編寫時,可重新「架構組裝」各項學習內容,每本教科書的編撰邏輯可能不盡相同,各具特色,加上各校部定必修6學分的配置不盡相同,教科書作者如何編寫出跨科整合性的單元主題[5],又能因應各校每學期學分配置的差異,恐將是一大難題!
三、提示探究活動作為彈性教學之用
在108公民與社會課綱的學習內容中,針對部分教學條目設計了一些「探究活動[6]」的提示建議,課綱草案中指明「探究活動」並非專題研究,教師可依學生學習需求研發多元靈活的教學活動。
以「民主治理」的教學主題而言,除了讓學生瞭解「民主治理的概念是什麼?」、「我國有哪民主治理的實踐?」、「民主治理如何課責?」之外,課綱草案中則延續此議題,提示了一則探究活動:「我國民主治理的實踐經驗中,存在哪些挑戰及困境?」
抑或在「社會安全制度」的教學主題中,則提示一則探究活動:「全民健保如何能確國民享有合理的醫療資源,但又能避免資源濫用?」,教師可以此探究活動的提示建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延伸思考、進階討論、反思批判。
然而,並非每一教學條目皆提示探究活動,筆者發現在經濟學相關議題中,幾乎並未提示相關的探究活動。
再者,公聽會時期所公布的課綱草案版本,有一教學條目為:「為什麼保護智慧財產權與創作、經濟發展及公共利益具有關聯?」,後來,研修小組將其調整為探究活動:「保護私有財產(例如智慧財產權與所有權)與促進公共利益如何調和?」
雖然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教學主題擺放在國中公民課綱,但涉及智慧財產權的若干議題,恐偏離國中生所能理解的能力範圍,難以進行有效的完整學習[7]」,等國中生進入高中就讀,高中公民課綱不再將智慧財產權議題納入課綱範圍,但卻於探究活動中探討智慧財產權與公共利益如何調和,似乎略嫌突兀。
四、部分議題透過整合與融入進行濃縮
由於1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部定必修學分調降為6學分,受限於授課時數,難以面面俱到論及各類議題,因此,勢必縮減教學份量。
過去99公民與社會課綱所提到的自我概念的理解、情愛關係與人己份際、道德判斷與思辨等議題,在本次公民與社會課綱研修過程中,已涵蓋於綜合活動領域、生命教育、生涯規劃、家政等相關學科中,不但與其他學科進行橫向整合,也跟國中公民課綱進行縱向整合,盡可能避免重複教學或無效學習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課綱研修過程中眾所矚目的性別(或性傾向)議題,並未以獨立的單元主題成為教學條目,而是以「議題融入」的方式作為部分單元主題的舉例探討。
例如:當談到「社會規範對個人追求自我實現以及社群的資源分配,會產生哪些影響?」課綱草案指出可以種族、族群、性別、性傾向、身心障礙等特定群體為例,分析社會規範如何影響群體成員個人的人生目標設定與自我實現。
又例如:當提及「為什麼社會的不同群體,對於公平正義的理解與追求會有衝突?」時,可以種族、族群、性別、性傾向與身心障礙等群體的文化與在社會中的位置,探討對公平正義的不同理解。
五、強化勞動與原住民族權益的探討
近年來,因勞資爭議、政府決策爭議所發起的勞工運動,或是原住民為爭取身分認同、權益保障而發起的自覺運動,使得勞動意識或原住民族意識日漸高漲,進而使得勞動議題、原住民議題成為本次公民課綱研修時所著墨的重點之一。
在勞動權益保障方面,除了介紹《勞動基準法》中,為保護勞動者而對於資方加以限制的規定之外,也針對勞動參與所衍生的主題進行探討。至於就原住民族權益保障的部分,則是藉由《憲法》、《原住民族基本法》等相關法律探討部落、原住民族的公民身分、族群自治與權利能力等問題,並且在其他教學主題中,也將族群做為舉例探討的對象。
六、經濟議題偏右派思維且著重個體經濟學
從99課綱到108課綱的研修,針對經濟相關議題的探討,似乎偏重右派思維的論述立場,以本次部定必修的經濟領域課綱草案內容而言,似乎奉自由市場經濟思想為圭臬,強調尊重市場機制運行可使資源達到最佳配置,政府介入市場則有損經濟效率;或是提到專業化生產與國際貿易、貿易自由化等議題,但卻未提及近年所興起的「公平貿易」運動。
此外,部定必修經濟學議題著則重於個體經濟學相關概念的探討,例如:以機會成本的概念解釋廠商的生產決策與政府的資源分配;如何透過誘因影響人們的行為;供需法則的應用;市場機制與價格管制對經濟效率的影響等,至於總體經濟學相關議題,僅有國民所得與外部成本之相關議題。至於總體經濟學的相關主題,例如:景氣波動與經濟成長;物價膨脹;失業;利率與投資;貨幣政策等議題,則是被列為選修的範疇。
然而,物價、失業、利率、貨幣政策等總體經濟學主題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甚至對個人理財規劃的影響頗大,實屬國民必備的經濟常識,未納入部定必修的課綱範疇,甚為可惜。其實,筆者認為有關價格管制對經濟效率的影響、專業化生產與國際貿易等主題應挪至選修內容,作為社會組學生學習的經濟學進階知識較為妥適。
此外,綜覽108課綱草案內容,並未納入投資理財相關的知識內容,過去95暫綱與99課綱,在選修課綱中仍可見股票與股票市場、報酬與風險等議題的介紹,這些議題屬於投資理財的應用知識,深具實用性,在教學現場中,不少高三學生對投資理財應用性的知識頗感興趣,甚至可透過模擬投資理財之教學活動設計,藉由「做中學」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致。
雖然有論者認為投資理財不屬於公民教育的範疇,但筆者認為建立學生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卻是現代公民的必備素養之一。不過,投資理財相關教學活動的規劃,已有教師透過開授多元選修課程設計教學活動。
七、部分議題欠缺概念完整性的探討
或許礙於教學時數的限制,108課綱部分議題缺乏概念完整性的探討。以108課綱草案中有關「民事權利的保障與限制」而言,未能從民法的基本體系出發,卻從《消費者保護法》、《勞動基準法》之規定探討契約自由原則的限制,財產法的部分著重所有權的物權特性,卻未將日常生活常見的債權規範納入課綱草案,身分法的部分著墨於探討法定夫妻財產制的合理性,卻未介紹夫妻之間的權利義務與親子關係。
再者,在訴訟程序的議題上,僅提及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的介紹(有關行政救濟的訴願與行政訴訟程序在必修公Bh-Ⅴ-3與選修公Hb-Ⅴ-2有所重複),但有關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卻未被納入本次課綱草案中。
至於經濟學相關議題的探討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比如:國民所得只介紹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國內生產總值),並未進一步說明GDP與經濟成長的關係。外部性只談外部成本,不談外部效益,而且未從市場失靈的角度闡釋市場失靈的各種成因與解決之道。有關選修所提及的物價議題,僅聚焦於物價膨脹,卻未說明物價緊縮,總體經濟政策著重於寬鬆貨幣政策的政策效果,卻未提及財政政策的功效。
八、著重價值衝突爭議的思辨
在民主社會中往往存在多元價值的衝突,對於同一社會現象,難免有不同的解釋與評價,有鑑於此,108課綱草案中所列的學習主題,希望引導學生具備思辨不同立場、價值或觀點的能力,體察當代公共議題的理想與現實,包括民主、正義、多元等多重爭議面向的學習。
以課綱草案中所提到的議題為例:「社會安全制度常見的難題與辯論,比如公平、責任與效率之間如何權衡?」;「為什麼社會的不同群體,對於「公平正義」的理解與追求會有衝突?」諸如此類的問題,在論辯上難有標準答案,學生可從思辨過程中,肯認多元價值並存的重要性。
註
[1] 四大主題說明:「公民身分認同及社群」即關於「我是誰?我的、我們大家的(多元)公民身分的問題」;「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即關於「我們的社會、國家、市場、法律,是如何制度化、組織化的?」;「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實踐」即關於「我們的社會、國家、市場、法律如何運作與改變?公民為何及如何參與?」;「民主社會的理想及現實」即關於「當代公共議題的理想與現實,包括民主、正義、多元等多重爭議面向的學習」。
[2] 108公民課綱「四大主題」的理論依據,主要係參考《公民教育的學術論述、國際公民素養教育研究》(ICCS,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的公民知識架構與我國公民科發展的特殊路徑(兼顧「社會」、「政治」、「法律」與「經濟」知識範疇的學習),經廣泛諮詢與討論,修訂而成。
[3] 可參考筆者在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之「教室外的公民課」專欄所發表〈從提問式教育 看提問式課綱〉一文。
[4] 點選「108新課綱與素養導向命題精進方向」即可參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所提出之簡報。
[5] 雖然課綱草案中有提示教材編選及教科用書編寫應避免以社會科學分論的方式組織教材及教科用書,但受限於教科書作者各有其學術領域專長,撰寫跨領域主題式課文的挑戰相當大,各家出版社可能仍以社會、法律、政治、經濟四大學科主軸進行分冊編寫。
[6] 此探究活動有別於課綱草案中所擬定的「探究與實作: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的選修課程,該課程實施可從「社會參與行動方案」、「日常生活的意義理解與探究」、「經驗事實的描繪與量化探究」以及「規範或論述的反思探究」的實作取徑中,擇一或選擇混合取徑進行探究。探究問題或議題的選取與確定,可由教師協助誘發引導,或由學生自發提出。(上述引自課綱草案的規劃內容。)
[7] 參見「108公民課綱法律領域建議」連署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