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正益(台南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台北市建中校長日前表示往後大學申請入學第一階段放榜,不再配合媒體針對「台大五冠王」等主題邀請學生受訪。終於,此次透過台灣高中第一學府帶頭做了示範,但這只是第一步,希望未來更多升學的報導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是整體教育面向的探討,而非偏狹滿級分、全國榜首至上的追逐。
每年學測、繁星、推甄申請或指考放榜,媒體似乎都聚焦在對滿級分、全國榜首、台大N冠王等主題的追逐,甚至去追探學生家庭背景、補不補習等情事(部分訊息還是由校方提供),此舉莫非是要學生提早感受高中公民與社會課本在「媒體識讀」一課中所提到「報導缺乏深度與走向八卦化」的問題。
每年學測放榜,媒體第一時間來電問的大概就是滿級分有幾個?搭配校方提供給媒體的新聞稿,有時再對學生身家背景做個動人的描述(但有些可能已經觸及隱私的侵犯了),再找來滿級分的學生、導師、主任與校長一起合照,彷彿就是今年招生與辦學績優的定心丸,幾年下來也成為新聞稿產生器的標準作業流程。而社會與家長,甚至校長乃至於校方也普遍以此來檢視學校辦學的好壞,但難道除了滿級分外,一個學校或整體教育環境沒有其他值得報導或討論的情事了嗎?
另一方面,在學測成績出來到推甄申請放榜這段時間,將近半數的學生可能尚須準備指考,這樣的報導對於指考生來說無異是個外界強加上來的莫名壓力,我常只能安慰同學,無論何種入學管道,大學開學都是同一天。
去年建中學生還耍了媒體與社會一個黑色幽默,有同學假冒考上醫學系同學接受媒體採訪,侃侃而談其心路歷程,但真相揭露之後,部分輿論一陣撻伐,但社會是否也該省思學生所欲諷刺與凸顯的「考上台大醫學系、滿級分當然很厲害,但是只有這些考上的孩子才是值得報導的天才,其他人都不值一提嗎?」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洋洋灑灑列出了「三大願景」、「五大理念」、「六大目標」及「七大面向、29方案」的標題與內容,但仔細想想是否又流於口號與政令宣導了?(我想也大概只有正在參加教檢的人才能完整背出正確內容吧!)
其中適性揚才、多元進路的理念是在當時許多的研習會場中最常被提到的口號,但多元進路又有多元出路嗎?有吧!或許只要有很多元(最好是美元)青年人是很想出國找出路啊!哈!最近的熱門話題不都是人才外流的相關報導嗎?更何況我們多元入學的理想不是真的被落實,身處教育第一線的老師應該都知道……形式主義、分數至上、考試引導教學的升學主義仍然主宰著我們的教育現場。
如此的緊箍咒我們根本不敢奢望「引導多元適性發展、均衡城鄉教育發展、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能夠被實踐。根據大考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07年度)各科得分5級分(含)以下者,數學考科占42.11%、英文科占23.15%、自然科占20.33%,而南部某偏鄉高中全校高三學生甚至都考不到40級分。
長期關注偏鄉教育的教授李家同就認為,此問題凸顯過去推動的補教教學成效不彰,此外,學測缺乏基本題,而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導致偏鄉弱勢學生答題遭到挫敗,另一方面不考基本題,沒錢補習,只念課本,偏鄉學生就更弱勢。偏鄉高中校長就直指整體升學考試都對偏鄉生不利,單就大考試題,被認為常是以本島都市人的角度命題,使得偏鄉學生解題像在寫「異鄉」,且越是生活化(都市的生活化)的考題,對偏鄉學生而言反而越顯困難,自然地,均衡城鄉教育發展的理念就成為海市蜃樓的虛幻目標了。
要說的是或許學校與校長必須配合媒體才能達到廣告招生的效果,但昔日榜首今安在?相信老師們都遇過,有些孩子為了符合家長與社會的期待,填了熱門課系但卻與自己興趣相悖,渾渾噩噩甚至乾脆重考;也有些則是選擇了興趣走出了一片天。
就像當年為了改變學生完全依照校系分數高低排列來選填志願的陋習,大考中心不再公布最低原始錄取分數一樣,校長們是否能更有肩膀的給媒體正向的訊息,而媒體也該自律、忠實扮演其正面的公共角色。張清溪老師的那句話依然記憶猶存「倘若社會的價值觀念沒有改變,教改就很難成功」,相信許多的改革出發點都是美意,但當社會(包含學校、老師)不想改變甚至抗拒改變時,就會是原地踏步,等著人家來超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