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綠盟針對環評大會深澳案之批評:經濟部與台電數據空洞且有灌水嫌疑
3月底環評大會通過至今,從學界、環保團體皆提出許多數據與情境評估,質疑深澳電廠計畫必要性,令人遺憾的是,今日台電與經濟部在環評大會對深澳一案的補件,資料與數據仍然十分空洞,如此缺乏完整情境評估的補件內容,根本是讓社會在爭議中瞎耗空轉,實則令人無法接受。
在深澳燃煤電廠的爭議中,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到底這樣一個開發計劃的必要性為何?該如何被確認這是唯一且不可取代的方案?我們必須先回答了這兩個問題後,才有理由進入開發的環境影響為何,或是如何減少影響的討論中。綠盟要再次表達,今日經濟部與台電對於深澳燃煤電廠的必要性問題所提供與說明的資料,仍然避重就輕,甚至以錯誤的方法進行呈現,這使得不同意見與資訊難以真正釐清,進而做出最好的決定。
一、 經濟部與台電數據呈現邏輯錯誤且欠缺專業
首先,現在政府在論述深澳燃煤最重要的必要性,就是目前北部區域供給即有短缺,2025年核一核二陸續退役之後,缺口將會再擴大,甚至以「北部缺電」來描述。在今日的補件資料中,經濟部以「過去幾年,平均北部地區的『發電量』少於『用電量』134億度電」,來呈現所謂的「北部缺電」的現象,事實上,這個呈現方法與邏輯是完全錯誤也欠缺專業的。
舉例來說,如果台電調度人員因為成本等考量,優先調度中部成本較低的燃煤機組來發電,而讓北部機組的發電量減少,如此基於降低成本的調度結果,其實跟北部供需能力是否平衡根本無關。國際上或是台電過去在正式文件上,評估區域平衡與否的做法都是以「尖峰供電能力(淨尖峰能力)」與「尖峰負載」兩項數據的比較來做評估,這才是正確的做法。(請見台電最新電源開發計劃10701修正案第八頁)
很可惜的是,經濟部刻意捨去過去正確的估算方式,改以用電量、發電量來呈現,這樣的做法,不僅讓官方與不同意見者難以針對區域供需平衡與否的議題進行資訊釐清,更可能誤導了社會與媒體的認知。現在也已有許多能源規劃評估的專業者,對於台電的資料居然以「發電量」和「用電量」來說明區域平衡與否,感到不可思議,認為這是對於自己專業的放棄。
二、 數據灌水嫌疑:北部地區用電不該包含新竹縣市
再來,開發單位不僅提供錯誤的呈現邏輯,還刻意把新竹縣市(尤其竹科)算進「北部地區」內,事實上,所謂「北部地區」的分區定義,在台電官網上與正式文件上(請見台電最新電源開發計劃10701修正案第八頁),一直以來都是指新竹縣鳳山溪及花蓮縣清水斷崖以北地區,包含宜蘭、基隆、臺北、新北與桃園等縣市,不含新竹縣市,尤其不含竹科。但是在今天經濟部所提供的資料中,竟將新竹也算入「北部地區」,新竹縣市本身發電量極少,但是卻有用電量超高的新竹科學園區,如此模糊真實數據,實有刻意將北部用電量灌水,去造成北部供需缺口龐大之嫌疑。
由台大風險中心的計算(如下圖)可得知,拿掉新竹縣市,按照北部地區原本的北北基桃宜範圍定義來看,會發現,北部地區這幾年的發電量都是大於用電量的,跟政府所謂北部缺電的訊息是根本矛盾。
三、備用容量率估算模糊不清
而經濟部補件資料中指出,在沒有深澳電廠的情況下,115年備用容量率為13%,綠盟也要再次質疑,這個數據是否已修正既有光電尖峰轉換係數過低的問題?是否將屆時太陽光在尖峰時刻發電增加的情境納入?此數據背後的評估依據在補件資料中完全沒有提到。
四、北部用電缺口並無逐年擴大、綠能與節電才是更精準的投資方案
事實上,臺大風險中心團隊以台電與經濟部的電源開發計劃和未來需求預測的數據,進行專業評估,在核一核二如期除役的情境下,就算沒有深澳燃煤電廠,2025年北部淨尖峰供電能力可達1514.9萬瓩,北部缺口在尖峰負載成長率最高的情境下,仍可以從2017年的57萬瓩縮小至17.1萬瓩:
且若拿深澳電廠1000億龐大的建廠經費做更好地運用,例如更積極推動北部能源效率的改善、尖峰用電削峰填谷與太陽光電,以北部尖峰自給率每年進步1%為目標,在2025年甚至可以讓目前地缺口由負轉正,真正以最無悔的方案來解決問題。
讓人無法接受的是,在今日環評大會上,台電與經濟部持續以用電量與發電量錯誤的評估方法,來說明深澳電廠必要性,想要含混過關,甚至依舊把竹科灌水放入。能源政策本該在透明的數據與正確的評估方式下,進行政策選擇的對焦與釐清,但在目前深澳燃煤電廠的爭議中,因為開發單位始終不以正確且透明的方式,提供論證開發必要性的數據資料,讓不同意見的主張者好好坐下來檢視與討論,進而思考如何將龐大的預算用在更好的解決方案上。這樣的政策推動模式,正是爭議始終無法釐清,更讓社會付出龐大成本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