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社運發電機

【聲明】綠盟針對馬江與擁核團體所提「以核養綠」公投記者會之回應

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刷存在感? 馬江再次上演以核養核的荒謬劇

馬英九前總統與江宜樺前院長今天(7/31)下午偕同幾位擁核人士出面召開記者會,表達對於「以核養綠」公投案的支持。公投權利的行使是民主社會的公民權利,我們予以尊重,但對於整場記者會,我們除了有時光倒錯的荒謬感受,更覺需要補充與提供一些關鍵的事實資訊與問題,作為社會大眾的參考。

問題一:馬前總統為何如此執著打壓綠能?

馬前總統一再對外公開表示「再生能源都是丑角」,執政八年對於再生能源只有打壓,讓台灣的綠能發展多年下來幾乎原地打轉,2015年太陽光電加上風力發電的發電量只占全部發電量的0.9%,現在卸任後,既不願為延遲再生能源發展負責,居然在台灣能源轉型才剛起步的時候,又出來號召「以核養綠」,想說服大家回頭擁抱核電,我們想請問,對於這些一路以來打壓綠能的核電擁護者,到底期望他們能養什麼綠?台灣到底還想要在再生能源發展上落後國際多少年?

國際能源總署統計,近年來全球逾半新增的發電容量,都來自風力及太陽能等再生能源。《2017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中更指出,全球太陽能發電量在2016年的成長率為30%,風能年成長率為16%,核能年成長率則僅為1.4%,過去一年全球核電總裝機容量只增加不到1%。受風力與太陽能發電成本下滑的帶動,全球對再生能源的投資已超越花在煤炭、天然氣及核能發電廠的支出。而這份國際關注的重要報告也明確下了結論:「辯論已然結束,核電由太陽和風力所取代。」( 詳細請見:https://goo.gl/fhfbKQ

問題二:馬前總統為何這麼愛核能?

馬前總統日前表示核能要上升到20%才行,20%代表的是什麼?是老舊核電廠核一二三必須延長使用年限,再加上一個還沒蓋完又不安全的核四,嘴上說不反對非核家園,其實卻是愛到慘死,鼓吹台灣回頭擁抱核電。

馬前總統很愛提及美國商會推薦核電,美國核電集團是美國商會的重要成員,賣給我們核電廠,生意做很大,當然幫核電說話,但在向台灣推銷高價核電與留下污染的同時,應先讓民眾知道為何美國最大電力公司之一的第一能源(FirstEnergy)要拋核棄煤?在2018年關閉俄亥俄州與賓州的3座核電廠之後,又宣布旗下負責核煤的子公司聲請破產,這都是由於現今的燃煤、核能發電廠成本高於其他能源,已成為沉重負擔。

問題三:馬前總統不用為核四建廠失敗負責嗎?

一個安全性無比重要的核電廠竟蓋得如此之爛,馬前總統是否應該回答為何核四蓋到最後卻變成一個連試運轉程序都過不了的電廠?核四廠是被原能會及監察院認證的不良工程,在監察院歷年針對核四的調查案件資料中,因偷工減料、施工品質不佳、輕忽核安、經費暴增乃至官員收賄等問題,共被監院糾正六次、彈劾兩次,在原能會歷年的違規事件中,核四工程共有17件重大違規事件,總計被開出2290萬的罰款。這些荒謬嚴重的工程安全問題,如今看來仍是非常不可思議,因此當年反核四的民怨沸騰,更何況福島核災後大眾對安全的要求只有更高,不可能接受這樣品質的核四廠。

2014年時馬政府下令核四廠封存停工三年,並不僅僅是因為民意反對這麼簡單,核四真正蓋不下去的原因,是因為電廠的工程品質出了大問題,無法說服民眾為何還要繼續買單,支付這個蓋了近二十年仍無法完工的破爛工程!

問題四:馬前總統你知道以核養綠是謊言嗎?

「以核養綠」只是核電幫口不對心的謊言,名實不符地宣稱「養綠」,其實是假借綠能之名,行核電復活之實,不但對綠能毫無幫助,甚至出現宣稱核能也是綠能這類違背常識的假訊息,變成以核養核?最後養出來的只會是核電包商!

事實上,過去馬政府長期只著重於傳統燃媒、核電能源的發展與補助,長期忽略與排擠綠能,甚至污名化綠能,反而導致綠能成長停滯,老舊核電廠運作維護成本未來將會越來越高昂,綠能則隨科技發展成本漸降,綠能不須靠核電來養,決心「廢核」才是綠能發展的關鍵,才能走出能源改革的下一步。

問題五:馬前總統你知道跳電不是缺電嗎?

這已經是基本常識有問題了,事實上,按照官方與學者研究數據,今年跳電的次數還比往年來得少,也比馬總統執政的時候來的少,跳電是配電端的問題,缺電是供電端的問題,把「跳電當成缺電」已經顯示馬總統的能源基本常識相當不足了。

問題六: 馬前總統要核又要煤?

馬前總統與他的核電幫手近日關於能源政策荒腔走板的發言,不僅要求老舊核電延役與啟用工程弊端連連的核四,甚至藉此時機呼籲增加燃煤比例,主張2025年的燃煤發電占比要達到40%(詳細請見:https://goo.gl/TDQMBX ),比蔡政府2025年30%的目標還高,假裝進步卻是真保守,其實骨子裡是要核又要煤,讓人傻眼,絕非大家誤以為的減煤減碳改善空污。

最後,我們還是要呼籲馬前總統跟江前院長,你們已經打壓綠能發展八年了,真的已經夠了,台灣的能源政策需要往前走,不要再耽誤大家了。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