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公民領域課綱裡的「疑問句」,行不行?

文/周威同(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起人,國立台東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教育部課審大會對於社會領綱的「公民領域大量使用問句」引發爭論,最後決議請國家教育研究院的研修小組檢視修正後,另召開諮詢會議討論,再送回大會討論。

公民科的知識內容涵蓋社會、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領域,其屬性類似「社會科學概論」,回顧公民科在課綱演進的歷程,檢視95暫綱與98課綱之內容均以「直述句」呈現,歷經十年於教學現場的運作,我們發現,其困境在於知識面向不易整合,而且課綱內容實在過多。

因此108課綱草案公布時,的確讓許多高中「公民與社會」教師感到驚豔,其有兩大特色。第一,打破學科界限,以科際整合為核心的課綱,符合素養導向精神。第二,使用疑問句,不拘泥定義式的論述,給予教師更寬廣的詮釋權。

這樣的設計,到底適不適合?

人類的知識系統在西方科學革命之後分流,數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科學哲學基礎亦大相逕庭。前者基於「科學推理模式」是由演繹法展開。例如數學公理是不須證明,卻被視為「不證自明」的一個命題,是邏輯推論的產物。古典物理學奠基於牛頓,其三大運動演繹出巨觀世界物體運動的速度、加速度與受力作用的相互關係。不論是公理或定律,是適合使用「直述句」加以定義的。

而人文社會科學往往來自於現象的歸納,歸納法的致命處在於無法窮盡所有例證而得出一個定律,社會科學裡的經濟學是比較接近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因此能基於需求法則、供給法則而建構自由市場經濟「模型」。除此之外,社會學或政治學鮮有法則或定律出現,例如民主政治的定義,學者之間很難找到一致標準。因此,使用疑問句的確可激發學生好奇心,教師也可透過適宜的教學設計,引起師生間對話,形塑素養導向的教學,而免於知識的背誦。

國教院課綱研修小組是學科專業導向,教育部課審大會是民主機制構成。前者有專家獨斷之傾向、後者有集體平庸之虞,目前課綱審議機制的平衡設計,我們期待雙方能有更多對話,給台灣一個符合「民主與教育」的嶄新社會領域綱要。

教室外的公民課
2018-08-23 陳禹仁,為什麼我們需要疑問句式的公民課綱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