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Kurt Haubrich(依CC授權方式使用)
文/周威同(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起人,國立台東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聖修伯里小時候如何測試一個剛認識的大人是否保持童心?方法就是問問「第一號作品」,如果那個大人回答「一頂帽子」,他就會降低水準、配合演出「跟他聊聊橋牌、高爾夫球、政治和領帶。」科扎克的《麥提國王執政記》就是政治版的《小王子》,一開始,他也模仿聖修伯里的筆法,告誡大人們不應該讀這本書。
如果他們真的想讀呢?「畢竟我們無法禁止大人,他們是不會聽話的」更是充滿諷刺意味,大人們訂下所有的規則來管小孩,可是他們卻常常不遵守規則、甚至任意地修改,完全不思考小孩真正的需要。就像是現實生活裡的政治人物視法律為無物一般,你可以隨機抽樣路人問:「你相信法律是基於公共利益而制訂的嗎?」答案應該不言而喻。所以,這絕對不是一本好的公民教育讀本,無論小孩或大人們真的不應該讀的。
作者企圖單純地透過小孩子的視角,來觀察大人們複雜世界的種種,讀來令人有種無奈的會心一笑。一個形式上的「兒童」國王、有權力的人似乎能為所欲為,然而麥提被迫在一夜之間長大,面對繁複的宮廷禮儀和規矩、繁重的日常功課與每日排定的行程,他無力抵抗,即使不想喝魚油。宮廷總管與大臣們總是告誡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
他沒有玩伴、原本應該無憂無慮的童年也被剝奪,唯一的樂趣就是看著小孩們在院子裡玩耍,麥提甚至要偷偷摸摸地寫信給菲列克,希望能認識他、和其他小孩一起「在院子裡快樂地玩耍」。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何嘗不是受到如此的待遇?接受教育以及種種社會化歷程,童年的歡愉與純真也漸漸遠離我們。
對於開會這件事,大臣遇到各種不知道該如何解決的狀況時,就是用召集大家開會來解決,會議的目的是集思廣益,但很多時候,開會是在打屁聊八卦。最重要的是,大臣們總認為小麥提什麼都不懂,也不需要去參與會議,這件事讓麥提很生氣。大人們也總覺得「囝仔郎,有耳無嘴」,不要表示太多意見啦。就算小孩講出自己的看法,也往往被大人們認為是不成熟的意見。但,兒童有表達意見的權利嗎?
人民對於國家的想像是什麼?國家應該為人民創造出哪些願景?大臣們想的是,進行更大的投資、賺更多的錢,於是必須興建新的鐵路、城市、房子和工廠……而麥提想的是,給小孩子們玩偶、巧克力、更多的公園、動物園與遊樂設施。究竟,什麼才是兒童所需要的公共建設與福祉?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提到,兒童的生存權與發展權、符合其最佳利益、尊重其表達意見的權利應該受到重視。這些抽象的公約理念,可以在這本小說裡找到蛛絲馬跡。例如,在一場由孩子所組成的會議,大家異口同聲通過,「孩子們不希望每個人都有權利親吻他們,不想要別人摸他們,不想要被抱上膝蓋、被人撫摸,對於父母,可以有些例外。」難道這不是符合小孩的最佳利益、或者尊重其意願?
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一本容易入門的「比較政府」讀本,麥提所執政的國家,看起來像是「內閣制」,大臣們研擬出的法律,國王有權力修改,然而國王仍必須受到法律的限制,在這裡就引進現代意義的「法治國」(rule of law)依法行政的觀念,亦即政府的權力(power)是必須受到法律限制,才能夠防止統治者違法濫權、侵害人民的權利(rights)。其中也觸及創立兒童議會、討論如何治理國家,麥提傾聽民意(兒童)、進行諸多政治改革(只想統治小孩),看起來又像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公民教育讀本。
麥提偕同菲列克透過逃離王宮、參加戰爭,他憑著機智歷經險阻、克服困難,最後施展國王的權力,是坎伯「英雄旅程」召喚、冒險、成長與回歸歷程,亦為典型的少年小說類型。而政治改革的風險,是遭受國內外保守勢力反撲,再加上童子軍執政的經驗不足,麥提不免受到日漸掌權的菲列克之蒙蔽,導致經濟蕭條、學校停課,社會秩序大亂,最終麥提錯估情勢而引來其他國家的聯合攻伐。
麥提兵敗被俘虜,被戰爭法庭起訴的主要罪名是:號召全世界的小孩起來反抗大人,成為全世界的國王。而檢察官堅決槍斃麥提的理由是:不然的話,世上就沒有秩序、也沒有和平。
最後審判的場景,麥提的豁達有如蘇格拉底從容飲下毒酒般地睿智、如耶穌毅然走向十字架的虔誠,麥提的命運將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