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學權議題才是最在地的校本課程

圖/Thomas Galvez(依CC授權方式使用)

文/邱涵仕(國立台南家齊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因應新課綱的來臨,各級學校莫不如火如荼地發展新課程:戲劇、桌遊、專題研究、地方學、第二外語……。五花八門的各項議題出現在必修或選修課程中,然而,依據筆者的個人觀察,與學生權利的議題卻不常見,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當然許多議題和課程都非常重要,但少了學權議題,就會造成課程與學生生活之間的斷裂。

試想,我們希望學生要有創意、要有自己的想法,卻又處處加諸各種不合理的限制,豈不自相矛盾?而倘若學生連自己的權利義務都不關心,我們又怎麼能奢望他關心勞資爭議、理解性別議題、關懷弱勢族群……等等社會上的不正義呢?

而為了修補上述的這種斷裂,教學者勢必得從學生的視角來設計課程,從日常生活中開展出來的議題才可能讓學生更有感。我們常常要學生走出校門,卻不常讓他們審視眼前的校園,事實上,校園中就有許多議題值得思考與討論:

  • 學校首頁中各級行政機關發布的這些規定,那些是行政規則?那些是法規命令?
  • 教育基本法和學校自訂獎懲的規則相比,何者的法律位階較高?
  • 學生自治組織和一般的學生社團有什麼差異?其功能與權限為何?
  • 學生應該如何參與校園中的公共事務?

這些都是值得讓同學們思考並且和他們切身相關的議題。

近年來,教育主管機關的政策鬆綁,給學校許多自主的空間,但我們真的讓學生自主自治了嗎?即便學生會或學生議會具備了合法性,更多保障學權的具體規範被訂定,校園民主也不會從天而降,徒法不足以自行,學生還需要引導與教育,從理解法規開始,練習民主實作,而一切更奠基在所有學生們的權利意識與行動意願上。

回顧日前的學生自治新聞,部分高中生候選人了提出超乎常理的「狂」政見,成了眾人茶餘飯後的話題,而這些政見正巧都出自於傳統的明星高中。然而,我們也會發現另一個極端現象,軍事化的管理在更多的校園依舊存在,各種多如牛毛的不合理限制,不能跨年級找人、不能吃棒棒糖、甚至集會鼓掌都要一致……。許多學校對於學生的不當管束依舊層出不窮,莫非學生權利是成績優良的獎勵品?

而就算脫離了高中,進入大學,學權也不見得就被重視,回顧兩年前的灰姑娘事件,為了爭取女宿宵禁的廢除、男女宿舍的平等對待與自主管理,最後竟演變到學生絕食抗議,引發媒體和輿論關注的地步才獲得解決,這其實是教育的悲哀,其最大的問題還是源自於成人與同儕之間的漠視。

今日的學生會是未來的成人,現在的學權問題更可能演變為未來的社會問題。學生自治不應該是放任學生「自由發揮」,反而要透過校內師長引導與社會資源的協助,協助學生能夠落實自治,才有可能達到校園民主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