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群甯*(哇賽心理學主編)
「那段日子每天8:40上班,直到隔天凌晨三點,雖然表定是5:30下班。工作一年半我就生病了,我幾乎崩潰,工作效率越來越差。我只怕被開除,失去工作我的人生會一敗塗地」——中田翔太
男子在鏡頭前平靜述說,如同一場發生在他人身上的悲劇。深田志穗導演鏡頭下的《用過即丟的工人》,以一段段口白與照片,奏起日本的職場悲歌。
講求高效率的社會價值觀,將活生生的人壓縮成一顆顆螺絲釘。朝九晚五彷彿成了口號,大多勞工者實際工時都是在勞基法壓定的每日八小時上下浮動,要趕上績效完成業務,看不見的工時與趕工成為必然。多數人用清醒來換取公司認同,剝奪睡眠與生活求取社會上的一席之地。
用睡眠換取得的迷茫人生
每天能用的時間就是24小時,扣除上班工時八小時,也不一定能夠完成排山倒海的工作。此時看似無用的睡眠就成了多數人的犧牲首選。然而,犧牲之後換得的往往是迷迷茫茫的工作狀態;試想那些熬夜趕案的隔日,我們灌下多少杯濃縮咖啡只求再次振作,更多時候我們卻像是酒醉般整日恍惚。
連續熬夜,到底跟酒醉狀態的表現有多相似呢?1997年有篇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就發現了人們因為睡眠剝奪產生的疲勞狀態表現,與喝酒之後的表現差不了多少。
當時的研究邀請了兩組人,想比較在連續清醒數小時後與喝下酒精後,兩組執行同樣手腳協調任務上的表現程度。當清醒時數越長,人的表現就會越來越差,這種隨時間表現下降的幅度,幾乎相等於喝醉酒後的樣子。追蹤了睡眠被剝奪的那組人,連續清醒10~26小時的狀態,去進行手眼協調任務的成績,結果觀察到每小時表現平均會下降0.74%。若與喝酒者比較,這種下降的幅度,等同於血液酒精濃度上升0.004%的狀態。這個上升小數點後三位的程度聽起來不算什麼,但是當連續清醒時數累積越多,狀況只會更差。
進一步比較,當維持清醒17小時,其表現就等同血液中酒精濃度0.05%的狀態。連續整整24小時沒睡的話,表現就如一個人血液中有著0.1%的酒精濃度。根據交通安全守則,當血液中酒精濃度達0.03%以上就不得駕車,被抓到需當場吊扣執照,處新臺幣1萬5,000元以上9萬元以下罰鍰。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只是在實驗室裡面一次性的追蹤結果,如果把主角轉向現實生活中因工作環境需要輪班,長期睡眠不足的工作者,可想而知其工作表現可能會更糟糕,甚至將自己推入危險的境地。
這種情況再下去,我寧願去死
「他是暖爐公司的工程師,同事稱我老公是人型電腦,努力工作為了全家」
「某年公司營運狀況不好,被要求兼職銷售,他做得並不順利。他不想承認自己憂鬱,覺得造成公司困擾很抱歉。如果跟公司說有憂鬱症,他們會幫助他嗎?」
「2004年2月11日早上9點24,他選擇回到我們新婚的奈良市,跳下鐵軌」——南部節子
職場就像是一場輪迴不止的修煉場,案子總是一件接一件,時間怎樣都不夠用,每天都被許多不同壓力與死線追趕,要想在這社會佔有一席之地,必須要有三頭六臂的能耐。
為了提高工作績效,我們背上了許多壓力,害怕表現不如預期拖累同組的夥伴,上司的神奇要求怎樣都達不到,為了生存必須要撐住。下了班回到家裡,企圖把工作與生活的自己切分清楚,往往是糢糊一片沒有界限,工作上不開心的情緒可能帶回家庭,而家裡的低氣壓惡性循環影響了隔日的工作狀態。
甚至,為了糊口必須去做一份跟自己職能完全不相干的事,日復一日耗損著如入水深火熱之地。睡眠不足壓力高昇,有一天覺得自己生病了,吃不下睡不好精神恍惚,人說那是憂鬱症,但還是猶豫著要不要告訴公司的人。
一份2017年國民健康署電話調查的工作人口健康結果中,超過六成的工作者在近一個月內有身體不適情,其中近三成表示感到疲憊或精神不振,這可能與長期高工時,工作壓力大有所關係。在職場中,憂鬱症像是佛地魔,大家都知道他卻不一定敢談論。因為自己會生病背後,似乎預設著一種價值觀「同事裡只有我會生病,那是不是我很差勁」,然而這樣的想法可能忽略了,或許並不是因為你表現糟才生病,也可能反過來因為過度的疲憊睡眠剝奪,注意力與記憶下降導致工作效能變差,一點一滴交互下來終而生病。
面對長期高壓憂鬱,無可發洩的狀態,有些人選擇以結束生命來終結痛苦。如此的結局,家屬與親友會直覺地將造成悲劇的矛頭指向職場壓力。然而,直到2016年勞動部的工作壓力導致創傷後症候群、腦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參考指引,才正式將工作壓力所造成的精神傷害歸屬於職業病。
但也並非每個罹患精神疾患、自殺甚至是猝死的案子,都會被裁定為「職業災害」,因為在醫學上要判定兩件事的因果關係有時非常困難。
實務上,在判定時會考慮到工作量、死亡前的工作時數、是否有突發事件、公司制度等等能夠量化與質化的各種因素;同時要考慮他原先的身體條件,例如是否有心血管病史,生活作息狀態如何,有沒有抽煙喝酒的習慣,情緒健康狀態等等。將一切可能導致最終無法負荷而死亡的可能因子都考慮進去。
職場壓力鍋,能否不沸騰
面對這場壓力無極限的職場試煉,為了不讓悲歌持續響起,就勢必要回過頭檢視那些被自己犧牲忽略的東西——睡眠以及自我的身心。
雖然我們難以選擇自己要接哪些案子,還是有些權利選擇要不要剝奪睡眠。已知睡眠狀態的好壞會影響白天工作狀態,持續清醒過久也會導致如同酒醉的狀態,致使自己發生工殤意外的機率上升。
另外在身心方面,當面對職場壓力時我們能否有適時抒發調節;遇上不如意的狀態時,能如何去解讀找出喘息空間與選項餘地;若真的無法面對排解,是否有專業的求助管道提供協助都會是關鍵。
話雖如此,如果只是從自身做起也不一定能避免壓力沸騰。畢竟你要有這些腦袋去思考自己是否有充足睡眠,能否有強健心理來面對,一切的前提是我們能否擁有合理的工時條件。這一切都還是得回歸到我們是否清楚自己的勞工權益,以及社會大眾對於超時工作這件事的態度。
註:洪群甯 (哇賽心理學 主編)
走進土地的斯文讀書人,但滿嘴幹話;喜歡用無腦幹話來包裝心理學知識,如此才能既感性又理性。持續以心理學說書人身份活著,揉和土地文化的養分,述說臺灣島上人民的故事。
2018勞工影展 Taiwan International Labor Film Festival
時間|2018/10/20 – 2018/10/28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國家電影中心
官網|https://www.tilff.taipei/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ILFF2018/
延伸閱讀:
【2018勞工影展】單元推薦:看不見的職災——回來做一個正常的人
【2018勞工影展】《工人搞公司》:搞得通與搞不通的產業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