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2018勞工影展】《工人搞公司》:搞得通與搞不通的產業民主

文/謝昇佑(「好食機」創辦人)

「為什麼在政治上我們支持民主,但在經濟層面卻不是如此?」影片開始不久,導演便丟出這樣一個問題作為整部紀錄片的開場白,引領觀眾透過影片的訪談一同思索這個「似乎很理所當然,但又好像沒那麼必然」的問題。

的確,在今日民主已然成為全球主流政治信仰的時刻,絕大多數的人卻也同時將生命中大半最精華的時光,奉獻給由管理者獨裁的經濟體制。這若不是現代人已經習慣精神分裂的狀態,便是人們認為政治歸政治與經濟歸經濟,兩者並不是同一回事,又或者在「民主政治」和「極權經濟」背後存在某種依存關係或者「共通性」?假若我們僅是依靠理論思辨或者盲目地在實做中開闖產業民主,恐怕很難釐清上述問題,藉由一次又一次實踐與頭腦體操的反覆辯證,無疑是探索這些問題的最佳方式,而紀錄片更是提供我們透過他人實踐與反思的經驗,切入這些問題的捷徑。

這部《工人搞公司》分為五個部分,主題分別為民主公司、自由企業、工會、當前困境與未來展望。在第一個主題中,導演透過波士頓的「Equal Exchange」,以及紐約的CHCA(合作家庭護理聯營公司)讓我們看到產業民主在現實上確實可行,同時,也透過一些學者的訪談,讓觀眾們掌握產業民主幾個核心問題;第二部分則是批判資本主義所謂自由企業(每個人都有權力創立公司到市場自由競爭)其實是假象。

接著第三部分則是透過釐清「工會組織」與「合作社」的差別,讓觀眾了解,爭取勞工薪資的工會運動並不等於產業民主;第四部份關於當前困境的想像與第五部分未來願景,則是進一步讓觀眾理解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所帶來的困境,以及邁向產業民主的合作經濟模式如何可能成為一種未來世界的解方。

整體而言,這部紀錄片對於產業民主保持著一定程度的正面態度,特別是一開頭Equal Exchange與CHCA的成就更是令產業民主道路上的同志為之振奮。然而,如果我們觀看這部影片只是停留在這一同溫層取暖的自我鼓勵,那就太為可惜了,影片中許多未言明或者如浮光掠影般的質疑合作經濟的訊息,更值得走在合作經濟路上的人們反思。

產業民主與資本主義的競合

談到產業民主,不難直接聯想到,這種嶄新的經濟體制,其實建立在對「資本主義體制」的行動批判上,然而,亦如影片中所提醒,人們經常經「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混為一談,乃至於將「反資本主義」與「反商」或「反企業」搞成了同一件事。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市場經濟無疑遠遠早於資本主義。影片中將市場經濟定義為「消費者與企業在市場接觸,企業提供商品及服務,內容由消費者需求來決定」;資本主義則是「與企業的結構有關,資本主義經濟下,資本家掌控生產活動且有權處理企業所賺取的利益」。不過,我更傾向以另一種方式來闡述這兩者的差異:所謂「市場經濟」其本質也就是一種透過交換(交易)來達成滿足個人需求的一種經濟活動體制,而之所以需要交換(交易),乃是根植於人類必須透過「分工」來達成生存之目的這一必然性。

換言之,「分工」與「交換」乃是人作為「社會動物」所表現出來的兩個必要功能。然而,若僅如此,人與蜜蜂、螞蟻等同樣是社會動物的物種又有何異?差別便在於人類社會所演化出的「分工」與「交換」型態,不若其他動物完全依據動物本能,而是參雜了人的智性能力,從而設計出各種不同的勞動體制與交易體制。

也因為人具有這種創造「制度」的能力,所以我們不只是「社會性動物」,更是「政治性動物」,而所謂的資本主義,也就是人類所設計出的某種勞動與交換體制,它根植於人類需要分工與交換的必然,但它卻不是「非如此不可」的制度。就此而言,所謂產業民主某種意義也就是將商業或企業從資本主義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尋找運行市場經濟的另一種制度設計,而諸如合作社正是這種替代性經濟組織的明確範例(強調企業內部權力與利益共享,不像一般工會只是勞工向資方要求薪資保障而已)。

例如影片中所提到,創立於1985年的CHCA,是一家人數高達2300人的大型「公司」(company),但採取的卻是最純粹的合作社組織型態,70%員工是合作社社員,至今仍維持著每三個月召開全體工作人員會議(staff meeting),以資訊透明的方式,一起開會討論、決策公司政策。但仔細想想,這一理想制度背後卻仍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深思之處。

正如影片開頭一位瑞典學者所提到,全球最極度的資本主義美國卻同時擁有比瑞典還要多的民主企業;我們不妨順此做個反事實(counter-fact)的想像,如果,CHCA不是以成熟資本主義的社會為背景,是否還能取得一樣的成就?同樣地,影片中另一個成功案例Equal Exchange,同樣是架構在全球以資本主義為導向架構起的貿易網絡,才得已功。換言之,這些案例背後隱藏著一個訊息,產業民主並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飛地,而是鑲嵌在資本主義經濟網絡中,並且一定程度依賴其所支撐或建立的供應鏈系統,方能在可接受的營運成本中,取得運行合作經濟商業活動必要的各種功能與服務。

不可迴避的效率問題:期待創新的公共治理技術

另外,像是影片中一位「反派」角色所提出的反詰:在講求效率的主流市場經濟中,為何產業民主沒有大行其道?答案很簡單,因為實行產業民主將對企業營運的效率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他的反駁或許簡單,卻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也正是合作經濟的實踐者必須面對的挑戰。

不難理解,每個人生命歷練與養成背景不同,即便價值觀相同,也經常在分析問題與策略想像上的視野落差極大,因此,像是合作社體制共議決策的理想,若沒有高明的會議組織能力,恐怕在落實上將遭遇極大的溝通成本,甚至組織可能因此營運停滯、崩解;同樣地,在產業民主的信念中,雖說公司裡每個工作夥伴都是平等且互相尊重,但實際工作場域中,若因此天真地將權力完全扁平化乃至過度相信夥伴們的自律而沒有一套管理與監督的機制,那麼,立意良善的制度將難以避免如俗諺所說,成為通往地獄的階梯。

除此之外,參與在產業民主中的每一個成員,是否具備共同承擔成本的意願,更是人性的挑戰。也就是說,在產業民主的信念下,我們既然已經放棄了老闆與員工的權力關係(大家都是老闆),那麼,當公司虧損或營運失利時,是否每個人都做好的一起分擔損失的準備?抑或,只有在公司獲利時產業民主,在營運虧損時工會救濟?

這些實際治理技術的細節,以及在產業民主中所必將遭遇到的人性糾結(事實上,也是我在實際產業民主實踐中遭遇到挑戰),是影片中介紹成功案例時沒有說明的,但卻是更為重要的「現實問題」。如何在主流經濟體制的管理技術的勞動者職能教育訓練之外,找到一套效率也不差的公共性治理技術,以及更全面地養成勞動者對產業民主的認識與品格教育,或許更是已然在價值上認同合作經濟或者產業民主的我們,更需要思考的實踐方法論課題。

2018勞工影展 Taiwan International Labor Film Festival
時間|2018/10/20 – 2018/10/28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國家電影中心
官網|https://www.tilff.taipei/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ILFF2018/

延伸閱讀:
【2018勞工影展】單元推薦:看不見的職災——回來做一個正常的人
【2018勞工影展】這種情況再下去,我寧願去死——《用過即丟的工人》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