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管中祥
選舉將至,全台熱鬧滾滾,候選人陸海空三軍總動員,拼場、拼人氣,也屢出奇招,無不希望贏得最後勝利。
不少民眾會自動加入戰隊,幫忙宣傳或與對手對嗆,到了投票的關鍵時刻,不論是「理念型」或「粉絲型」的選民大多會趕往投開票所投下神聖的一票。於是,候選人大聲疾呼要「北漂」的孩子趕緊回家,大學校院裡也揪團搭乘「返鄉專車」,也有不少旅外的遊子或是商人專程搭機返台投票。
但,你為什麼要投票呢?都想清楚了嗎?候選人的政見都看過?比較過了嗎?這些政見是空嘴薄舌的空頭支票?還是紮紮實實地研究結果?可行嗎?作得到嗎?如果都不清楚,你為什麼還要投票?只是對某個政黨的政治理念死忠認同,就以為他們推出的候選人就是好咖?或者,你看了媒體報導或者臉書社群覺得這個人很不賴,所以要將未來四年托付給他?
雖然從小的教育就告訴我們要「選賢與能」,但這真是我們的投票標準?如果戰場上沒有「賢」與「能」是否仍要投票?我們投票的真正投票原則是「在爛蘋果中選擇比較不爛的」?還是只是「防止討厭的人當選」?
有時你心中最愛的候選人明明是A,可是他當選的機率很低,而你非常很討厭的B當選機率卻很高。你發現若投票給A他不會當選,也浪費選票,此時,另一個對你來說可有可無,但有點糟的候選人C卻有可能因為你的支持而當選,阻斷B的從政之路,於是,你會把票投給C,因為你的目的是要「防止討厭的人當選」。
這其實是選民的「理性」計算結果,卻未必符合民主投票的目的,也無法選出你的真愛,但有時因為你的苟且與心機,反而幫助了另一個新的「禍害」。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在爛蘋果中選擇比較不爛的」投票行為,你明明知道所有侯選人都很糟,但卻執著於投票是民主社會公民應盡的義務,又不想投廢票或不投票以免浪費「神聖的一票」。因此,你總是「含淚投票」,從來就沒有開開心心地選出自己心中的最佳主角。然而,相對不爛還是爛,政黨就看準你這樣的心態,下次還是推個爛人讓你選。
坦白說,不管是「在爛蘋果中選擇比較不爛的」或是「防止討厭的人當選」的行為都是無奈的選擇,但有時是因為我們以為民主就是投票,而缺乏更多的公民參與。例如,投完票後,你要負責任地監督你支持的候選人,作不好,就讓他下台;或者,你可以用更多行動參與社會,要求你選區的候選人修改選舉制度,降低諸如保証金或不分區得票比例等參選門檻,讓有理想的人有機會從政。若是這樣,也許,以後你投票會開心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