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稿, 環境

告別弱弱相殘的能源供給——台灣非核低碳家園,終能達成

文/吳小胖

在中央的尺度,往往能源會成為一個關鍵課題,10月12日「重啟核電繼續燃煤發電」公投沒過(而後於10月23日中選會公布補件查核過關),其實大量的連署書,背後仰賴的是兩股意志,一股意志是對於慢中子碰撞鈾235原子核所產生龐大能量的科學信徒,而另一股意志,則是對於既有能源結構調整的抗拒者及擔憂者。

於是在這個過程,所有的討論被擠壓為一種「你沒找到完美解方,你不准講話」,另一方面,卻又以一些「再過幾年的時間,說不定就找到核融合的方法,只有持續發展核電,才能看到美好的前景」來不對現實進行回應。

當台灣的能源轉型結構,逐步地如計畫落實,從再生能源為一個最基本的出發,因為經濟部會要理解能源效率的提昇,其實能促成產業的發展基石,還需要時間,這仍須調整既有思維。

問題往往不是沒有空間,而是我們如何達成,並且建置合理的磋商空間,讓民間能夠參與,而非如同往常的台電公司。

在能源的轉型過程中,它能夠促使未來逐步上漲的煤炭、核電成本,以不斷成本降低的再生能源進行替代,並且扭轉既有的基載電力思維,以能源效率及彈性進行替代,在2011年時,我主要引用wiki描述美國再生能源發展的價格,而直至今日,其實使用離岸風電價格以及不斷下降的太陽光電躉購電價,就足以說服,它只是需要國家系統進行相關政策及法規上的研議。

而這一切的基礎,都奠基在我們如何邁向未來的社會,讓早期反對核四、彰火以及許多走街頭的先進,能夠看到一個不是弱弱相殘的能源供給模樣。

我一直以為,我們的社會能夠更正視如何邁向一個非核低碳家園,而不是一個要求該除役的核電廠繼續延役,風險極高的核四廠繼續耗費五、六百億興建,然後燃煤發電還要增高的社會。

但其實我或許錯了,在這個過程,許多的朋友往往跟我重複地描述關於未知能源的擔憂,作為一個太陽能板輸出大國,我們拿部份來自行生產使用,他們便聲嘶力竭的呼喊太陽能板的污染,在關注生態議題的環團先進立論著離岸風機該如何選址及缺乏生態調查資料的爭取中,這些朋友往往也因此說離岸風電不可行,去擠壓作為環境團體,監督任何環評的空間。

或許該重新調整既往的社會運動方式,該如何地去進行更多的社會對話,在各個層面上,不僅只是說服公部門去進行治理上的調整,更該讓社會一起邁向新的社會。

10月23日此公投案確定通過、綁年底大選,我認為一個民主的社會,都是有權利去說服社會大眾的,你要選擇「核電延役、燃煤40%、空污加劇」,還是選擇「核電如期除役、燃煤降至30%」的非核低煤社會?

我們應該去與這個社會對話,去描述我們如何一起讓社會改變,從「陽光伏特家」到許許多多推進家庭裝設太陽能板的社會企業,其實都在促使這個國家逐步的轉變。

這些過程,民間團體往往得耗盡心力,一方面得提出合理的能源願景藍圖,另一方面,又得針對未來的過渡燃氣機組以及太陽能發電進行規範的審議、攻防,社會往往不允許我們設定過高的願景及樂觀,談論各式複雜的課題時,更叮嚀、提醒我們,我們重要的功課在如何促進更多的社會對話。

是社會為我們上了一課,而謹記在心的我,也期望這段時間不斷操勞的同事、環團朋友,公投以後要喘口氣,但未來,將是更多的社會對話以及會議的緊湊。

我相信我們能夠一起推動這個社會,讓社會逐步地不再弱弱相殘,並藉此逐步完善該做的功課,讓這些守護家園的長輩,不須如此奔波疲累,讓台灣不致發生核能電廠失控風險,也祝禱將逐步除役的核能電廠平平安安除役。

台灣的非核低碳家園,終能達成。

讓環保團體、在地居民以及逐步改變思維的公部門,能夠繼續面對能源效率、再生能源的選址以及邁向下個階段的能源智慧管理,未來勢必仍會有所衝突,但在這個此刻,我們仍須努力讓民眾理解,許多先進如此努力,為的並非「我家不要興建核電廠」而已,更是讓這個社會邁向新的社會。

標籤: , ,